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形,身邊的朋友本來是學淨土的,還不到一年,一見面,哎,他不念佛了。那我說你在幹嘛?還信佛嗎?他說信啊。然後就問他那你為什麼最近不念佛了,他說我現在改信那個密宗了。
哦,轉學了!我們講是轉學了,轉到別的學校念去了。還有的朋友,好久不見,一見面,也不念佛,什麼都不念,密宗呢?他也沒有密,那你幹什麼呢?他說我休學了。休學一下,停一下,還有的甚至是退學了,不要了。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面這《開經偈》是唐代武則天所寫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是在讚嘆佛法的既深奧且微妙,「我今見聞得受持」我願意虔誠的信受奉行,但是要如何做呢?「無上甚深微妙法」因為佛法無上甚深且微妙,若要澈悟如來所說的真實義理,談何容易。是故,武則天有感而發:「願解如來真實義」,什麼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懷呢?
佛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中,講了很多經,法華、華嚴啊,般若、涅槃啊……,佛到底要我們做到哪一個啊?或者通通要做到嗎?通通要做到太難了吧,時間不夠哎!我們還要賺錢、還要工作、還要養家、還要享受,還要看電視、還要賭博、還要打麻將哎!
所以,有一個朋友很有趣,他說,你們怎麼不像基督教徒一樣,他們只有一部〝聖經〞,容易多了。你們又是淨土宗、華嚴宗、天臺宗、禪宗、密宗……,呵!那個《大藏經》一看,嚇壞了,那麼多!你們太不慈悲了,為什麼不把它簡潔成一本小小的,讓我們一翻就可以讀完,一個小時不到就讀完了。
將佛經歸類,從小乘、方等、大乘、最上乘,佛確實說了那麼多的法,然後佛又說,〝我沒有說法,如果你說佛有說法,那是謗佛〞,有些時候,佛還會說,〝不可說〞、〝無一法可說〞。為什麼會這樣?不要去問佛,要去問眾生,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拿去問佛,佛很慈悲就教你八萬四千種方法去對治煩惱。
然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煩惱,凡夫有凡夫的問題,小乘聖者有他們的問題,大乘菩薩也有菩薩的問題,如果沒有問題,那就成佛了。所以,你問東,佛就回答東,你問西,佛就回答西,佛又怕你,問東執著東,問西執著西,怎麼辦呢?尤其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自私自利,剛強難調難伏,其實佛為了眾生來回娑婆真的非常辛苦。
真正有佛法嗎?佛說:「我沒有說法,如果你說佛有說法,那是謗佛。」其實,佛法即是世間法,六祖慧能大師說:「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意思是說,如果你被紅塵所困,就要在紅塵中解脫。譬如:你吸毒,佛說吸毒不好,那怎麼辦?不要吸就好了!不行,我上癮了!那就去「勒戒所」啊!結果,你毒戒掉了。這樣佛有說法嗎?佛只是為你「去執解縛」而已。若是你不肯去〈退學了〉,繼續吸毒,佛也「莫法度」。
有時候,「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你的問題是文字語言無法形容的,即使講了你也聽不懂,不可思不可議者,只有你自己,也同樣「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做一次,然後彼此會心一笑,點點頭,原來如此;有時候,眾生就像天生的瞎子,從來沒有看見過月亮〈佛性〉,佛要如何告訴他,月亮是什麼?說什麼都不像,所以〝不可說〞、〝無一法可說〞。
所以,佛到底要我們知道些什麼?佛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如何弄清楚呢?其實最簡單、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要知道馬有幾顆牙,把馬的嘴巴打開,數數看了」。也就是說,佛他本人當初是如何成佛的?他本人是如何用功,最後到了什麼境界,我們要去查查,看看他的經歷。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佛本來是古印度國的皇太子,要什麼,有什麼,學什麼,會什麼,這些都是世間非常珍貴的,但是這些卻無法幫助他成佛;真正能幫助他成佛的,是人生許多現實的境界。
我們不想生病,生病了,我們希望長生不老,照樣老,我們不願意死,大家都要死,我們不願意倒楣,會倒楣,我們不願意虧本,一下子虧本了。喜歡的偏偏不能聚在一起,討厭的偏偏如影隨形,想求的很多,得到的很少,誰都無法掌控,佛也沒有辦法,那是業力、因緣果報,你一定要這樣的接受。
不知道的,還以為信了佛,就可以把自己該受的業果轉掉,佛沒有這樣講。佛沒有說,信我的話,你永遠不會虧本、永遠不會給人炒魷魚、永遠不會病、永遠不會死,你可以得永生,他才沒有這樣講。反過來,佛說,這條路是我走過的,我只能指點你一條明路,不過一切都得靠你自己走,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其實蠻公平的。
所以,我們要弄清楚他老人家真的要我們懂得他的話,知道他的用意在哪裡。話裡頭有言外之意吧,話裡頭的真正的意思,這個在佛法叫做〝玄旨〞。也就是說,人生的種種變化「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們只會照這麼念,因為不明白佛、佛經的真正的意思。簡單說,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靜思語〉,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也就是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如戲,上得台來,由不得你不唱,由不得你不演,豈知夫妻是冤家,兒女是債主〈討債還債〉,酒色財氣,四大苦海,貪嗔癡愛,無限深坑。「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此處〝大難〞是指〝大限〞,試看三寸氣斷,妻子何能同行?子女何能替死?名利富貴何能抵住閻羅王?
不但恩愛、名利,一切都是虛空夢境,連自己的人身都靠不住,諸如等等,又有誰能深俱智慧而確切去深思過錯呢?又有幾人能真正的去澈悟了呢?因此,在凡塵中,聰明伶俐,處處分別計較,這不算是有智慧。如能知發心修行,求離苦得樂之道,才是真智慧。世上男女,信得因果,能知行善去惡,前世不修,而修來世者,這算是好人,好人只能求得來世亦為「人身」而已。
若有大善舉,亦由貧賤轉為富貴而已,再上昇,由富貴再轉為天道而已,這都不是長遠之計,這也只是人天福報,福盡了,又隨己業因轉輪,或因墮落而沉入黑濁之道,豈能世世為人乎?縱使世世為人,這中間難免有一念之差,一時之迷,生而又死,死而又生,有朝一日壞了道,前功盡棄。所以,最究竟的,還是只有成佛一途。
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既然無常,那所有的苦,是從哪裡來?因為我們以為有「我」,我即是生死所拘者,不得不受生死之害。其害何在?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剛剛有人罵我一句話,我覺得很難聽的,很難受,但很多人在,也不好意思生氣。因為你自己認為你在學佛嘛,要忍辱波羅密,嗨,忍下來。但是,坐在這裡偶爾會想起,那個傢伙,怎麼當著那麼多人,漏我的氣,越想越氣,越想氣越大,越大越生氣……為什麼會生氣?
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想起,會生氣嗎?生不起來呀。其實你在生氣的時候,大概每一位都是這樣,都是事情已經過去了,了無痕跡,可是你的腦筋有記到。腦筋去記起來,記起來的那件事,讓我不高興的那件事,是你想出來的。
高興也是一樣,聽到人家對你說好聽的話,或者想起某些愉快的事情,你自己的心在那裡暗暗雀喜,等於說你在高興你自己。我們日常生活也是如此過〈自己在玩弄自己〉,有一個「你」在生氣或高興、在天堂或地獄、在喜怒哀樂......。其實,都是憑你的大腦去想像出來的。
這是什麼道理,我們不知道,佛知道。佛在講佛法時,一直都是在講這個。他一直講,到底真正的你是什麼東西。他說,是「什麼」?他沒有說,是「誰」?這個就是佛要我們知道什麼,佛要我們懂得他講的什麼話。所以,難就難在這裡,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因為我們以為有我,我即是生死所拘者,不得不受生死之害,但是真正有〝我〞嗎?沒有。我沒有,生滅就沒有,輕安自在,生死自如,故說:「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一切唯心造。」
「我」的概念是全憑大腦想像出來的,什麼是我?「我」包括「身」〈色:地、水、火、風〉及〈眼、耳、鼻、舌、身、意〉與「心」〈受、想、行、識〉組合而成,每天結合在一起,隨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境界在運作,從來沒有一刻中斷過,是一種「心、意、識」的作用。
總之,由於「心、意、識」的誤導,養成「無明」習氣,讓我們對「身心」產生強烈的執著,根深柢固。因此,我們要去除「無明」,就要先破除「身心」的執著,「身心」的執著去除了,就稱為「身心脫落」或者《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皆空」,度一切苦厄,不再受生死之害。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就是說,如果用「六根對六塵」心、意、識,要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平常都是在用心、意、識。所以,正確的方法─ ─ 要「在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之外」,為什麼說在這六項列舉「之外」,也就是「心意識」之外,列舉「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只是讓大家更清楚。
雖然上述解說,大家都了解,但問題還在,那「在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之外」要如何實證呢?
那我們就必須反過來再講釋迦牟尼佛。他看到大家可憐,所以他發心說,哎呀,一定要想出解決這個痛苦、苦惱的方法。所以,他離開皇宮。不要了,我不要繼承皇位,也不要皇宮裡享受,我出來。
跟誰學?跟那些印度修行者學。學多久?六年,真正的煩惱還是沒有辦法解決,他說這個不對。為什麼不對?因為,出定之後,還在「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之內。換句話說,仍然在三界之內,生滅還在,煩惱就還在。
最後,他決定說,好啦,現在沒有一個老師能夠教我,沒有一個老師能夠解決我的問題,我自己來。他就開始自己在菩提樹下一坐,他說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我不起坐,死掉算了。
他這麼發心,菩提樹下一坐,啊,十二月八號,天一亮,每天都看星啊,不是說那個星特別有什麼靈異,不是。每天看的星嘛,那前幾天看的、一直看的星為什麼不給他啟悟呢?緣還沒有到,時節因緣。
十二月八號,剛好那天早上他一抬頭、一看到,噢!他說,啊!眾生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還有一句,更要緊,他說什麼呢?釋迦牟尼佛的第二句話,他說我啊,我跟有生命的、沒有生命的,就表示一切了,山河大地是沒有生命吧?對不對?草呢,植物有生命啊,動物當然有生命啊。阿修羅、魔鬼、地獄眾生都是有生命,嘿,奇怪,他怎麼講?〝我與大地有情同時成道〞!
他老人家不說,幾千年之後你們跟著我慢慢成佛吧!沒有。是同時,同時怎麼?成道。成道是成佛了。讀歷史,啊,過去幾百年怎麼樣,還不是現在你的腦子上想起過去才有嗎?所以〝同時成道〞的〝同時〞,這個意義已經脫開了普通一般凡夫的過去、現在、未來。
真正佛的境界是現在、過去、未來都是你這個身心上的現在的那個情況,一般人認為好像過去是過去,有一個真正的過去;現在是現在,現在這個時間是真正的現在;將來有個將來的時間還沒有來到,這樣的想法裡頭的〝同時〞,不是!釋迦牟尼佛沒有這麼妄想,沒有這麼顛倒。
佛講的成道,除非你跟佛一樣成佛了,否則〝成道〞兩個字對你是隔靴搔癢,隔鞋子搔那個癢啊,根本搔不到。實相就是超過語言、文字。在佛經裡怎麼講?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言語道斷就是你怎麼講、怎麼描寫它都不是那個嘛。因為這個東西不能用道理講,「明心見性」、「身心脫落」這都是文字,〝啊〞!了一聲之後,佛與佛之間,還要不要講?對眾生又如何講呢?
譬如:以手觸到電來說,孩子生下來從沒有觸到電,他不知道觸到電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不管人家怎麼講危險啊、很痛啊、會麻啊。〝麻、痛、危險、會燒焦、重了會死〞,這些他知道,但是呢,他從來就沒有觸到過,就永遠對電不瞭解,對不對?有一天他不小心觸到,〝啊〞!還要不要講?真正的佛的要旨,就是上面講的,知道什麼並不是用頭腦去知道。
如果只是讀經、只是拜一拜,沒有實證,是無法想像的,實際證到,我們叫「明心見性」,就是要這個樣子。過去的祖師,大開悟的,不是會念經、會解釋經典就算數,一定要跟佛一樣見到明星,那個事發生了才算,祖師是這樣的,這個叫做「嫡代相傳」。
一個印可說,啊,你有了,你有了釋迦牟尼佛見明星的這個事,發生在你身上。發生過,所以你知道你有發生。學生也在那個時候才知道老師有,學生還沒有發生以前,還沒有見性以前,他怎麼知道老師見性了?因為沒有這個經驗、沒有辦法對比呀。
在慈濟修行亦同,心寬念純,付出不所求,做就對了!上人說,每次談到《無量義經》,我就滿心歡喜!尤其經中有一段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十六個字,每天都在我腦海中浮現!慈濟四十餘年的路,就是依照這十六個字走過來。
凡夫就是「反反覆覆」—心中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被無明習氣遮蔽,以致隱晦不顯,難以在迷茫的世間掌握正確的方向。人生為什麼有煩惱呢?人生為什麼會有錯誤呢?就是因為欠缺「靜寂清澄」的心。心志動搖不定,就像是一湖濁水,如果再丟石頭下去,擾動了濁水,就會「一念差,萬念錯」了。
心靜下來,智慧才能顯現。所謂「大圓鏡智」,是指—顧好心念,運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在分秒中隨時丟掉煩惱,一點都不讓煩惱擾亂自己的心;如果能有這樣的功夫,心就如一面圓而清澈的鏡子,山來山照,水來水照,智慧心光,明明朗朗照耀人間。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就要把握此生度此身,好好地發大願、立大志。願大、志大,就是「志玄虛漠」—「玄」是玄遠微妙、廣無邊際的意思;也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將大愛奉獻給普天下的眾生—發大悲心、立大志願。
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凡夫心反反覆覆,「發心」很快,「變心」也很快—開始時很感動,生起一念喜捨心,過沒多久就後悔,覺得自己太衝動,愈想愈「捨不得」。所以,發願立志要有「真喜捨」的心,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都要經得起考驗,這個志願要能經歷「億百千劫」也不動搖。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是「意念」的境界;「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代表「毅力」。只要做到這十六個字,成佛就不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