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學習不執著

馬祖道一禪師,唐朝四川人,俗姓馬,故世稱馬大師或馬祖。道一於唐朝開元年間來到南嶽般若寺。他不看經書,也不詢問佛法的道理,整天只是打坐參禪。 有一天,懷讓禪師便問他:「大德坐禪為的是什麼?」 道一便回答說:「想成佛。」 懷讓禪師一言不發,拿起磚瓦便往寺前的一塊石頭上磨。 道一覺得很奇怪:「磨磚頭作什麼?」 懷讓禪師回答說:「磨磚成鏡啊!」 道一聽了覺得很可笑:「磨磚哪可能成鏡呢?」 懷讓禪師反過來責問他:「磨磚既然不能成鏡,那坐禪難道就可以成佛嗎?」 道一迷惑地問:「要不然要怎麼做才對呢?」 懷讓禪師答道:「就好像牛拉著車子,如果車子不前進,你是打車子呢?還是打牛?」 懷讓禪師接著又說:「你坐禪的目的是想成坐佛嗎?如果你想學坐禪,禪,並不只是坐臥的形式而已;如果你想成佛,佛,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形相。一切法本自無住,於無住法,不應有所取捨。如果一直執著端坐的形相,根本無法通達佛法的道理。」 從這則著名的公案裡面透露出許多禪機,最重要的,懷讓禪師在這則公案中,點出了學佛坐禪的心法:「一切法本自無住,於無住法,不應有所取捨。」 學佛坐禪是以「心」為根本,稱為「心地法門」。「心」如果執著了,就無法通達佛法的道理,懷讓禪師直接點出問題之所在。 「心」本來是清淨的,就像一片葉子,只要沒有風吹來,它都是靜止的;如果風吹過來,葉子便會拍動起來。 它拍動是因為風的緣故 ─ ─ 風如何吹,葉子就如何「拍動」,就像心如何追隨法塵一樣;如果心不去追隨它們,它便不會「拍動」。當我們完全瞭解了法塵的真相──無常,我們就不會去在乎它、追隨它了。 但是,「心」是什麼?在哪裡?沒有人知道,我們「心」本身也不可能知道。接受法塵帶領我們進入快樂、痛苦、對、錯之中的,是我們的「心」嗎?其實,那只不過是「意、識」作用而已。 懷讓禪師說:「一切法本自無住,於無住法,不應有所取捨。」意思是說,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在「無常變異」中,不要有執著。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認識善與惡,就好了,但不要去執著於善與惡,還要學習超越善與惡,甚至超越清淨。 例如,我們會說:「別打破我的杯子!」。但我們能阻止會破碎的杯子不破嗎?如果它現在沒破,未來有一天也會破。佛陀要我們接受這個事實──他洞澈了事物的真相,在尚未破碎的杯子中,看見已破碎的杯子。了解這個真相後,有一天杯子從我們手中脫落,碎了,我們絲毫不會執著,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已看到破碎的真相! 對於生死,我們也要有這樣的認知;人一生下來即將面臨死亡,因為這是自然法則,人人都要面臨死亡,只是遲早的事。證嚴法師常說,過了一天,就少了一天,過了一年,就少了一年,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如果能接受這個自然法則,去感覺法塵的真相,我們的痛苦就會減輕許多。證嚴法師曾說:「對於無常的人生,能不執著來去、生死,就能回歸天真本性,生活才能安然自在無煩惱。」 不僅人生無常,當看清感覺都是無常的時候,就不會受到干擾,就會放下,而不去執著。如此一來,我們的心便可以安住於平靜。在慈濟當志工,我們有更多機會認識法塵,當然也有更多的機會去練習不執著、學習超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