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修行,從「心」做起

上人常提醒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曾經開示:「本性是清淨的,是慈悲柔和的,但是我們有習氣。我們是在纏如來,我們的如來被自己的無明繩子給綁住,但是這個如來並沒有失去,只是沒有讓它發揮它的良能。」我們之所以會被無明繩子給綁住,上人說,是因為我們的習氣。 「習氣」就是我們累世養成的習慣。煩惱習氣重的人,好像大雲遮蔽太陽,如果沒有一陣風來把雲吹散,日光不能透現出來。「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因為我們的習氣,我們的心對著外界的境時,看到一切順我的,會生起貪得無厭的心;看到一切逆我的,會生起忿怒憎恨的心;對於一切事理之法,會生起邪迷癡闇的心。這「貪、瞋、癡」三種心,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智慧人人具足,但迷悟不同 《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夫原即是佛,煩惱原即是菩提。迷者為凡夫,悟者為佛;前念迷性即是凡夫,後念悟得即是佛;前念執著於境即是煩惱起,後念離於所執之境即是菩提現。智慧人人具足,只因迷悟不同所致。迷自內心而外生邪見,心外修行而離心覓佛,終不能見佛。 「但了自心,自然無惑。」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於有無、善惡、生滅乃至苦樂、怨親、憎愛等一切,不取不捨,對待無心,不起妄想,自然就不會被無明繩子給綁住。因此,修行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從「心」做起。 眼睛看到境界不起妄想,耳朵聽到聲音不去攀緣,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一切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就是見性之人。 所謂的「見性」,不是「生心動念」「存心作意」要去見它的「見」,而是「本性」自然顯現出來。見者即是存在者,並非另外有個「性」可見,亦非有意去見它所能見著的。所以,一切名相、理論、文字乃至種種奇特功夫,與「見性」毫不相干,真要見性,別處尋不著,仍舊是從「心」做起。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若能念念心行,即與佛無異  真正的修行人住境不生心,自性不動,因此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一般人「身」較能不犯錯,但常開口談論他人的是非、長短、好惡,這也是與「道」相違的行為。所以,檢驗自己修行功夫,最簡單的方法,只要問自己:「是否見他人的過失?」  無論「出口詆評與人結怨」或「存心憎惡汙染己靈」,皆成過失。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誌公云:「煩惱因心故有,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所以,證嚴上人希望我們不要在心外求法,不要在心外求佛,也常常告誡我們:「要多用心,照顧好那一念心!」 修行不是只在口頭上念說,也不是只在行為上做表面功夫,而是真正從內心做起。若只是在口頭上念說而沒有心行,那就是如幻、化、露、電,終歸空過時日;若能照上人所說,念念心行,自身當體即與佛平等無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