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慈濟人間路 菩提大道直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二○○一年六月在高雄區幹部會議中,上人引用惠能大師這句話來說明,要探求佛法精髓,必定要行走菩薩道,才能深刻體悟真理,因此鼓勵大家做個「人間菩薩」。 「諸法空,因果不空」,造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小乘比丘為因,阿羅漢為果;大乘菩薩為因,佛為果。一般人以為菩薩是泥塑木雕的偶像,其實菩薩是活生生的覺有情,凡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眾生,都可以稱為菩薩。 菩薩的責任與使命,是以「菩薩道」為真實之路,以「度化眾生」為終極目標。佛陀本身降生於娑婆世界、修行的歷程、講經說法的次第,在在驗證這條「大直道」。 成佛大道 不離人間 《無量義經》中說:「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於險境多留難故。」上人再三提醒,要成佛只有一條路,就是菩薩道。人之所以在追求佛法的過程中,繞過來又繞過去,就是因為不知菩薩道是條康莊的成佛大道,才會繞著險徑團團轉。 「只求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大乘佛法並非教導眾生個體的解脫,而是要悲憫眾生,與眾生一同獲得解脫,甚至昇華至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利他為上的境界。因此,大乘佛法認為修行者不應離群索居,而要積極走入人群,「化小我,為大我」、「化小愛,為大愛」,投入「淨化人心」的深度社會關懷工作,因為慈悲利他才是佛法的真精神。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正是因為眾生的愚癡,才生起悲心欲解脫眾生一切苦難。行菩薩道不能缺少「慈悲喜捨」的精神,它不僅是修行的法門之一,甚至是成佛的首要條件。「慈悲」就是付出,為人解除痛苦,並給予快樂;「喜捨」就是無所求,物來照物,物去境空。「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本是大乘菩薩的精神。 從凡夫到佛的境界,是一段很遙遠的路程,若沒有大善知識來做牽引者,可能會迷失方向,繞著險徑團團轉。菩薩就是這條長遠道路的接引者,不斷接引眾生走上成佛之道。而從另一方面來看,若無眾生的苦難,菩薩終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眾生也成就了菩薩成道的助緣。因此,菩薩修行不離人間,必須在人間度眾,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在人間成佛。 慈濟法門 行經知路 上人深切瞭解,積極的參與社會慈善工作,參與的人愈多,影響力就愈大,可讓世人了解佛教並不是一昧講求出世,而是「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積極入世的宗教。 從表面上看,慈濟人好像只做人間善事,其實,上人讓慈濟人投入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與社區志工」八大法印中,都蘊含了極深的佛理。上人說:「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就是眾生的苦難;「道」就是菩薩修行之路。慈濟法門就是「行經知路」,慈濟人走入人群,見苦知福,去體會「苦、集、滅、道」之真諦,生起悲心欲解脫眾生一切苦難,這不僅是「口說」,更是「心行」。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慈濟人力行法華思想,履踐《無量義經》之精髓,以「靜寂清澄」之心,在人間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上人常對慈濟人說:「其實,我讓你們做慈濟的事情,都是要來修鍊你們的心。」 人間菩薩 無來無去 慈濟人修行的道場在人間,以「誠正信實」內修清淨心,相傳靜思法脈;以「慈悲喜捨」外行菩薩道,弘揚慈濟宗門。換言之,上人要慈濟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業。正因為佛教有這樣清新的形象與面貌,佛法又是如此生活化的言語,許多人開始歡喜親近與了解,進而積極的投入與參與。 上人說:「一般人執著於名相,以為『超脫六道輪迴』才是了生脫死。其實,生時安然,了無牽掛;死時無懼,解脫自在──即是了生脫死!」上人真正為佛教脫去了神化的色彩,攝化信眾「由善門入佛門」,在人間建立一條「菩提大直道」,接引眾生走上成佛之路。 四十多年來,上人的教法已深入慈濟人的心中,慈濟志業「四大、八印」規模已具,「四合一」志工組織,制度完備,共修模式確立。「慈濟基金會」及全球各地分支機構,都是為了「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而做準備。 各地的「靜思堂」是慈濟人的社區道場,是接引社區民眾的場所。上人希望「人間菩薩」招生不要間斷,除了「淨化人心」之外,只要慈濟人再回人間,就可以繼續接棒,一代接一代,綿延不斷。慈濟的「人間菩薩」就這樣「來來去去」,相互接引,慈濟的菩薩道就這樣形成一條「圓形的跑道」,代代相傳,循環不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