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佛法興顯弘大乘,菩薩廣行無量義
本來,在佛陀住世的時代,並沒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別,佛法是「一佛乘」在《法華經》中說明得非常清楚。之所以說大乘和小乘,就像我們辦教育一樣,設有幼教、小學、中學、大學、以至研究所博士班不同的課程。既有不同的課程,自然得到不同的學歷。
佛法也是如此,佛陀對根器淺薄的人,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重的人,便說「四聖諦、八正道」等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大根大器而有悲願的人,便說「六度」、「四攝」等普度眾生的方法,便是菩薩大乘。
從凡夫一直到成佛,要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這條道路就是菩薩道,菩薩道的終點就是成佛。證嚴上人創立慈濟世界,訓練「人間菩薩」就是依據此項不變的法則。上人所教導的菩薩法,「持五戒,修十善,四聖諦、八正道,六度、四攝」都是慈濟人的必修課程。
印順導師曾說:「淨心第一,利他為上」。「淨心第一」就是指「靜思法脈勤行道」,淨化己心;「利他為上」就是指「慈濟宗門人間路」,淨化人心,人間菩薩招生。導師早在《佛法概論》中指出:「菩薩行的真精神是「利他」的,要從自他和樂的悲行中去淨化自心的,這不能專於說教一途,應參與社會一切正常生活,廣做利益有情的事業。」
菩薩思想是佛陀教育中之一大特色。上人曾說:「自從離開家庭來到東部,在那個小木屋裡面只是一心一志想要探討佛法,想要知道菩薩道到底它的中心在哪裡?法髓到底在哪裡?後來探究原來法的脈髓是在《法華經》裡面,《法華經》裡面哪一部份可以提出精髓呢?」
「法華有三部經《無量義經》、《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其中一部是《無量義經》就是《法華經》的開經,佛陀在講《法華經》之前入無量義定,入無量義定的時候他形成了真正人間的菩薩,面對人間要怎麼樣來教化,讓人人在人間可以從生活中進入法門,將這個法落實在人間,這就是《無量義經》。」
「當然在《法華經》裡面它的意義很廣很大,從解釋佛、菩薩的境界以及十方三世諸佛的境界,一直說到六道三途還教導我們六度萬行。佛陀開啟了六度,六度就是如何度化眾生的六種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這六度還要開啟萬行,因為要用很多很多方便法門來應眾生的根機。」
「其實這個六度萬行是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裡面,而這四心、六度的道理又都在《無量義經》裡面。佛陀設教他用博大精深的法一直到人間的法,也就是菩薩要人間化,佛法要生活化。」
「簡單講人與人之間,修行歸修行、信仰歸信仰,最基本的煩惱還是要消除,可是習氣難除啊!既然習氣難除,犯錯的機會就難免了,因此又有一部《觀普賢經》,《觀普賢經》就是教我們懺悔的方法。所以法華有這三部經,一部是開經,一部是《法華經》,後面一部叫結經,就是要讓大家把心洗淨。」
「其實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洗呢?煩惱每天都在結應該每天洗,上面講的雖然是三部經,用起來卻要同時行動,《無量義經》包含了四心、六度還有萬行,當然四諦法也是很重要,三十七助道品也在裡面。」
「所以說《無量義經》是教菩薩法,大家假如能好好地用心入無量法門,自然每一個時候都在發菩提心,每一個時候佛法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佛法既然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一個時候都在懺悔,所以稱為『法譬如水』」。
「只要你心中有法水,骯髒的東西一進來就馬上洗除,我們雖然是凡夫但是有這個好因緣接觸佛法,不只是接觸到佛法還啟發了這念道心,我們不只是啟發了道心,我們還實行在菩薩道上,實在是不容易,這表示我們過去生真的很有緣。」
「佛法興顯弘大乘,不令邪法惑眾生;菩提道心能相續,菩薩廣行無量義」,慈濟法門修行的方法,指的就是上面這句話。其實,無論您是「快樂的志工」也好,或者是「做幹部的人」也罷,只要是用上人的法,都是修大乘法,行大乘行 ── 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做幹部的人,是修慈濟的大乘法,做快樂的志工是修慈濟的小乘道。」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2012年10月22日在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的「合和互協皆平等•立體琉璃同心圓」講座中如是說。思賢師兄應該是志在鼓勵大家勇於承擔幹部而這麼說的吧,我想他應該知道慈濟只有大乘法,沒有小乘道。
上人曾經叮嚀大家說:「入我門、行我道,不用我法,必生煩惱、必有障礙。」也就是說,雖然您是「快樂的志工」,只要您用上人的法,即使您是在做環保志工、做醫院志工、做社區志工……,您還是在行菩薩道。否則,就算您承擔了高級幹部,看起來,洋洋得意,高人一等;實際上,必生煩惱、必有障礙〈因緣果報〉,恐怕連「小乘道」都不如。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