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多用心 少煩惱
人生多煩惱,卻不知道煩惱從何而來?因為不知道,煩惱就越來越多,又因為煩惱多,也就越來越煩惱,以至於無法自拔。自從共修《水懺》以來,大家對「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句話,都耳熟能詳,朗朗上口。原來,答案就在其中──煩惱是因無明(不知道)而來。
懺文也告訴我們:「三至百八煩惱皆從意起」,「意業起故,則身與口隨之而動」。造了業之後,自然有結果,稱之為三障──「煩惱障」、「業障」和「果報障」。
「意」到底是什麼?意就是「心」。也就是說,心念一動,身與口隨之而動,煩惱生惡業,惡業得苦果,苦果現前,帶動無明再生煩惱,如此綿綿不斷。反之,「意」如果不動,無論外境如何,也不會生起身業、口業。可是,當我們的六根對著外面的六塵境界時,如何使意不動呢?上人告訴我們的方法是「時時照顧好那一念心」,要「多用心」。也就是要我們時時返觀自照,時時覺察反省,也就是要「修心」。
前面曾提到,煩惱是因無明(不知道)而來。既然如此,應該是消除「無明」才對,為什麼又說要「修心」呢?其實,消除無明和「修心」是同一件事,因為修心是為了修慧,有了智慧,無明自然就消除了。智慧又要從哪裡來?佛教常說「戒、定、慧」,要生智慧,必定先要持戒,因為「守戒」才能防非止惡,保護身心,進而開啟智慧。一切的業都是從心而起,心中起惑即生「無明」,身造業則必受苦報,所以要勤於守戒!
佛陀有一段時間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常向弟子們說:「大家要身心俱修,若想修心而失戒則慧不可得。」
有一天佛陀問比丘們:「你們昨天晚上有否聽到一隻狐狸的叫聲?」比丘們回答:「有!那狐狸的叫聲好淒慘!」
佛陀說:「這隻狐狸前世也是修行者,但是他打坐時身體雖然靜坐,心卻往外奔馳;有一次他心中生起狐狸的聲形念頭,隨後命終便墮入狐狸身!現在若想到自己已墮入狐狸身,他就會悲從中來、啼哭不止!」
佛陀又說:「修心最重要的在於修慧,要使身心俱會一處;不可身靜而心中卻充滿雜亂妄想,心念無法控制就會再墮落啊!」
修行不在於表面的樣子,最重要的是在守戒調心,四威儀中──行住坐臥無不是從守戒開始,真正的修心要「即刻即是」。每一個人都希望消除業障,而要消除業障必先修好心念,除去心中的雜念、妄想。所以,過去的事,過去了,不要一直放在心中,未來的事還未到,也不必多想,真正要守好的是當下,每個當下就是我們修行的最佳時刻。
持戒精嚴則心仁,如此自然身具威儀。反之,若不自重,要如何教人?因此,要端正身心、守好戒律。若是人在這裡而心放在過去或未來,這就是雜亂心、妄想心。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規矩就是戒,起居動作都要用心調整。若有一點點不用心,往往後果就不堪設想。
在慈濟的道場,我們持的經,即是「道」;道者,路也。人人腳踏實地走好路,就是在誦經行經。學佛者,假如沒有步步踏實走好路,經典誦得再多也是枉然。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上人經常提醒我們,無常擋不住、時間也擋不住,人人要把握時間,步步踏實的走在菩薩道上。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菩薩道難行;而我們既得人身,既聞佛法,應好好力行於菩薩道上,才不枉費此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