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帶動「一人一菩薩」、「一日一菩薩」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平時,上人就不斷叮嚀美國的師兄師姊,人間菩薩招生太少了!一旦災難來臨時人力會感覺不足。乘現在趕快帶動「一人一菩薩」、「一日一菩薩」,每人接引一位菩薩,每天度一位菩薩,讓他們一起來投入,這樣淨化人心的力量才會增大。
上人表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四大不調,國土危脆,大自然被破壞之後,摧毀的力量真大,最近十年間世界各地災難頻仍,這個世界真的需要很多的菩薩,我們應該要趕快挑起,弘法利益群生的精神,弘法利益群生,把好的法要趕快推動弘揚佛法。
北加洲的陳濟麟居士,從今年的六月「四合一幹部營」他回來,聽到上人呼籲,一人一菩薩,如果我們現在還不趕快人間菩薩招生,會來不及。上人說,人間菩薩招生不是做不到,只要人人肯發心,一人一菩薩也不難,人人每天度一個人,讓你碰到的人,他都是菩薩,能啟發這樣的愛心。
所以他回到美國之後跟所有的師兄們,分享這一次回臺灣帶回去的訊息,上人在鼓勵一人一菩薩,所以他們討論要如何去發動一人一菩薩,於是成立了「矽谷公司愛灑小組」,每個慈濟人利用午餐時間一人邀約一人與工程師們分享做慈濟的心得,現在已經有很多位受到感動,願意投入我們的行列。
2012年10月29日美國新澤西州桑迪颶風登陸,影響整個東岸地區17州,停電的戶數多達820萬。在曼哈頓的一個收容所收容了1000 人,慈濟人接到了訊息,也趕快準備了700份熱食,供應給收容所裡的人。2012年10月31日在蘇域柏高中避難中心,再度發放500份熱食還有熱湯。
由於新澤西比較靠海,又是漲潮的時候,影片中看到的是一片汪洋。美東慈濟人關心災民,忘記了自己也是受災戶,2012年11月6日上人就利用連線會議的時刻,關懷慈濟人自身受災情況。「昨天我就問,『大家平安嗎?有淹到水嗎?』『有!』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這樣幸與不幸,但統統都很幸福,有淹到水的還是走出來,也要去幫助別人,先把自己放下,投入人群去付出。」
想起臺灣莫拉克風災的時候,臺灣的慈濟人就這樣的動員起來,密密麻麻的,從北、中部趕到了南部去,一大早就可以看到隊伍浩蕩長的「藍天白雲」,大家自動集合,非常的整齊,大家聚集在高鐵的車站裡,七、八天的時間,總共動員了十五萬多人次,分批到了南部去幫忙清掃等等,臺灣能這樣的快速動員,非常有默契的為南部付出。
上人慈示:「美國這麼一大片地方,這次紐約受災面積那麼的大,慈濟人的人數平常說來是不少,但是在這次的受災面積跟人數比起來實在是太少了,我一直向著美國的慈濟人說,人間菩薩要招生,萬一有什麼事才有人力,但是好像這種的要招生的機能,總是很緩慢。現在這一次的災難發生,想到了那一群的慈濟人,如何來承擔那麼大的面積,真的實在是很不捨。」
上人期許,「希望人人發揮人本之愛,點滴粒米都可以,小小點滴付出人性之愛、人本之愛,這都是現在該推動的時候。更期待全美的慈濟人,平安的地方也應該動員起來,就地在美國也要開始去做為紐約,呼籲人人付出一分愛心,積少成多希望能為紐約的災民,盡一分的力量。人人伸出援手,發心立願,力量就是這樣集合起來,但願大紐約人人這一分力量付出,能早日恢復紐約的生機,復甦起來。」
上人的擔憂,正是全美國的師兄師姊該動員的時候,大家一起來思考,我們應該如何來帶動「一人一菩薩」、「一日一菩薩」,人人接引一位菩薩,日日度一位菩薩,積極的人間菩薩招生起來,不是用說的,真正的做出來,實實在在的讓上人不用〈莫〉憂慮。
摘自「人間菩提」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一念無明生三細〈貪瞋痴〉,境界為緣長六粗〈眼耳鼻舌身意〉」《楞嚴經》云:「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是富樓那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明從哪裡來的、無明為何來的、為何會有無明?
佛法非對立法,遠離相對待,方得契入涅槃之道。知見當下就是本性之體用,若另外再立個知,就是捨離本性,另尋他法來安本性,本性本一非二,是二非本性,是二即落入對立法,即有生死,是故,名為「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本性本體已無相、無住、無念、無見、畢竟空故;若知見有見,即有相、有住、有念、不能與法性相應,又落入無明深淵;佛之知見已解脫,徹悟諸法本性空義,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是故名為「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我們張開¬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一念,叫做「正念」,也稱為「佛知佛見」。這一念是本性,這一念是真心,這一念是性德¬,是涅槃的真因,是「見性見」。此時,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分別,沒有起¬執著,像鏡子一樣,山來照山,水來照水,物過鏡空,這是「見¬性見」。
諸佛菩薩的本事,與我們凡夫不一樣,他永遠保持「見性見」¬、「聞性聞」,所以叫做「明心見性」。他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本性,見性見色,那個色,就不叫「塵¬」,叫色「性」;聞性聞聲,聲不是「塵」,是聲「性」。
因為凡夫見色聞聲,起心動念,起了一個念頭:「我看見了」,壞了,這叫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若還不停止,接著下去,起妄想、顛倒、分別、執著¬,起人我是非、貪瞋痴慢疑,愈來愈多,就迷了,就錯了。
現在,我們知道了,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叫做「現量境界」,這個是「佛知佛見」。從第二念開始,就是「比量境界」,念念都是妄想、顛倒、分別、執著,我們才會深陷迷惘之中,起惑造業,生死輪迴,而不能自拔。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在說明,從第二念開始,念念都是虛妄不實的。那我們該如何離妄歸真呢?《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見,令心所向皆無礙。」
佛法在在告訴我們,要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就是要與法性相應,也就是「遠離妄想及諸見」,令心所向皆無礙。過去禪宗四祖道信禪師特別指出:「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偏知。」
因此,我們只要不起心動念,隨心自在,既然無妄,何須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真心〉,無有變異。六祖慧能大師也同樣這麼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本來清淨,起心動念,才有妄情。
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那麼時,那就是本來的面目〈本性〉。」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那麼時,就是「正念」,就是「佛心」,也就是「真如本性」所現的「現量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清清淨淨的。
上人對慈濟人的教育,從來不去談艱澀、既深又難懂的佛法。上人是覺得說,解釋經典,如果談那麼深、談那麼遠,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拿到現實生活上用,我們一直去講它,到底是所為何來?
所以,當上人開示佛法的時候,是不希望離開現實的生活,最好能用現代的語文講出來,而且要解釋得簡單明瞭,深入淺出,使人很容易明白義理,就是希望大家趕快「去做」,希望大家能夠馬上受用,而且馬上付出行動。
佛法常說「一切唯心造」,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所以,上人常常要慈濟人「時時要多用心」、「時時照顧好這一念心」、「做,就對了。」都是因為從第二念起,起妄想、分別、執著¬,起人我是非、貪瞋痴慢,起惑造業,生死輪迴。
佛法說要去除「貪瞋痴慢疑」,就要勤修「戒定慧」。所以,上人除了要慈濟人嚴守「慈濟十戒」之外,又加了一劑藥方 ─ ─ 「四神湯」來調心:「知足」不起貪心,「感恩」不起瞋心,「善解」不起痴心,「包容」不起慢心、疑心。
我們還是凡夫,張開¬眼睛接觸境界,一定會起第二念,那要怎麼辦呢?上人說:「有兩個『較』不能信,一個是『計較』,一個是『比較』」。因此,「對人不要計較,對事不要比較善惡與好壞。」因為「計較」與「比較」都是「無明」,所以做,就對了。
諸佛菩薩都可以「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上人說:「是非當教育,讚美作警惕。」,接著用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與不善」看得清清楚楚,稱為「善分別諸法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第一義」。
上人也常常開示「分別智」與「平等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什麼是「分別智」呢?能夠清楚的辨別是非善惡;明明白白的了知對錯美醜,就是分別智。什麼是「平等慧」呢?能夠視萬物渾然一體,待眾生一律平等,就是平等慧。有平等慧為基礎的分別智,才是真正洞燭萬事萬物的大智。
用最簡單的語言說,平等慧就是一種無私無我的大愛,一種尊重生命,敬重人性尊嚴的人道哲學。以這種人道哲學為出發點的分別智,才是不偏不倚,真如不虛的真智。
佛法興顯弘大乘,菩薩廣行無量義
本來,在佛陀住世的時代,並沒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別,佛法是「一佛乘」在《法華經》中說明得非常清楚。之所以說大乘和小乘,就像我們辦教育一樣,設有幼教、小學、中學、大學、以至研究所博士班不同的課程。既有不同的課程,自然得到不同的學歷。
佛法也是如此,佛陀對根器淺薄的人,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重的人,便說「四聖諦、八正道」等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大根大器而有悲願的人,便說「六度」、「四攝」等普度眾生的方法,便是菩薩大乘。
從凡夫一直到成佛,要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這條道路就是菩薩道,菩薩道的終點就是成佛。證嚴上人創立慈濟世界,訓練「人間菩薩」就是依據此項不變的法則。上人所教導的菩薩法,「持五戒,修十善,四聖諦、八正道,六度、四攝」都是慈濟人的必修課程。
印順導師曾說:「淨心第一,利他為上」。「淨心第一」就是指「靜思法脈勤行道」,淨化己心;「利他為上」就是指「慈濟宗門人間路」,淨化人心,人間菩薩招生。導師早在《佛法概論》中指出:「菩薩行的真精神是「利他」的,要從自他和樂的悲行中去淨化自心的,這不能專於說教一途,應參與社會一切正常生活,廣做利益有情的事業。」
菩薩思想是佛陀教育中之一大特色。上人曾說:「自從離開家庭來到東部,在那個小木屋裡面只是一心一志想要探討佛法,想要知道菩薩道到底它的中心在哪裡?法髓到底在哪裡?後來探究原來法的脈髓是在《法華經》裡面,《法華經》裡面哪一部份可以提出精髓呢?」
「法華有三部經《無量義經》、《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其中一部是《無量義經》就是《法華經》的開經,佛陀在講《法華經》之前入無量義定,入無量義定的時候他形成了真正人間的菩薩,面對人間要怎麼樣來教化,讓人人在人間可以從生活中進入法門,將這個法落實在人間,這就是《無量義經》。」
「當然在《法華經》裡面它的意義很廣很大,從解釋佛、菩薩的境界以及十方三世諸佛的境界,一直說到六道三途還教導我們六度萬行。佛陀開啟了六度,六度就是如何度化眾生的六種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這六度還要開啟萬行,因為要用很多很多方便法門來應眾生的根機。」
「其實這個六度萬行是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裡面,而這四心、六度的道理又都在《無量義經》裡面。佛陀設教他用博大精深的法一直到人間的法,也就是菩薩要人間化,佛法要生活化。」
「簡單講人與人之間,修行歸修行、信仰歸信仰,最基本的煩惱還是要消除,可是習氣難除啊!既然習氣難除,犯錯的機會就難免了,因此又有一部《觀普賢經》,《觀普賢經》就是教我們懺悔的方法。所以法華有這三部經,一部是開經,一部是《法華經》,後面一部叫結經,就是要讓大家把心洗淨。」
「其實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洗呢?煩惱每天都在結應該每天洗,上面講的雖然是三部經,用起來卻要同時行動,《無量義經》包含了四心、六度還有萬行,當然四諦法也是很重要,三十七助道品也在裡面。」
「所以說《無量義經》是教菩薩法,大家假如能好好地用心入無量法門,自然每一個時候都在發菩提心,每一個時候佛法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佛法既然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一個時候都在懺悔,所以稱為『法譬如水』」。
「只要你心中有法水,骯髒的東西一進來就馬上洗除,我們雖然是凡夫但是有這個好因緣接觸佛法,不只是接觸到佛法還啟發了這念道心,我們不只是啟發了道心,我們還實行在菩薩道上,實在是不容易,這表示我們過去生真的很有緣。」
「佛法興顯弘大乘,不令邪法惑眾生;菩提道心能相續,菩薩廣行無量義」,慈濟法門修行的方法,指的就是上面這句話。其實,無論您是「快樂的志工」也好,或者是「做幹部的人」也罷,只要是用上人的法,都是修大乘法,行大乘行 ── 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做幹部的人,是修慈濟的大乘法,做快樂的志工是修慈濟的小乘道。」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2012年10月22日在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的「合和互協皆平等•立體琉璃同心圓」講座中如是說。思賢師兄應該是志在鼓勵大家勇於承擔幹部而這麼說的吧,我想他應該知道慈濟只有大乘法,沒有小乘道。
上人曾經叮嚀大家說:「入我門、行我道,不用我法,必生煩惱、必有障礙。」也就是說,雖然您是「快樂的志工」,只要您用上人的法,即使您是在做環保志工、做醫院志工、做社區志工……,您還是在行菩薩道。否則,就算您承擔了高級幹部,看起來,洋洋得意,高人一等;實際上,必生煩惱、必有障礙〈因緣果報〉,恐怕連「小乘道」都不如。
《三十七助道品》導讀分享
法王噶瑪巴開示:「我們認為實有的外境,其實是各自善惡習氣的展現,而錯誤地執著外境實存,正是我們於輪迴中流轉的成因。」凡夫因無明而造業,因造業而有果報,佛教稱為〝因緣果報〞,生死輪迴因此開始流轉不息。
一、「三十七助道品」之出處
「三十七助道品」又稱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諦」、「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要行」、「三十七修道法」.......詳分則為三十七項修道要目,是佛法基礎名相與助道之精要。
「三十七助道品」非佛直接宣說,而是後人彙集而成,其原典則出於「大毘婆娑論」、「俱舍論」、「雜阿毘曇心論」、「大智度論」等諸大論中,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鞏固道心,出離六道生死輪迴,是小乘、大乘共學之法門。
二、修行除「四無量心」與「六波羅蜜」正行之外,為什麼還要修「三十七助道品」呢?它與我們慈濟有什麼關係?
近代有名的高僧,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意思就是說「佛陀那麼偉大,也是從人格圓滿而成就的」,因此而提倡「人生佛教」。其目的就是要將中國的佛教平民化,轉為入世的佛法,讓人人都能學佛。
印順導師是追隨太虛大師的弟子,他說《阿含經》裏有一句話:「諸佛皆出於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意思就是說「只有人間佛,沒有天上佛」,因為天上不適合修行,只有人間苦樂參半,是修行的道場,佛都是在人間成就的。因此,印順導師倡導「人間佛教」。
證嚴上人是導師的入門弟子,遵奉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囑咐,因而提倡「人格成,佛格即成。」也就是慈濟推展「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理念的思想源頭。「三十七助道品」就是人格教育,「八正道」就是生活教育。
其實,我們都知道,慈濟法門是要走入人群,當入群處眾的時候,人人像是一面鏡子,最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知道過失才能去修正,這個時候要用什麼方法去修正呢? 「三十七助道品」就是「修心」的三十七種方法。
三、如何將「三十七道品」應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呢?
「三十七助道品」的內容是什麼?要如何記住?我們向諸佛菩薩求救,好嘛!電話號碼:1-800免付費 -444-5578 = 《三十七助道品》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 《三十七助道品》
(一)、首先我們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生活的方向才不會錯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在「三十七助道品」中,「四念處」就是告訴我們「生與死」的道理。因為,我們由「四念處」瞭解到這個世間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從這一趟人生到下一趟人生都是這樣,不會改變。「有生,就有死」雖然是空、是無常,但是〝因緣果報〞是有的。
上人曾說:「生命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如果大家不相信的話,生病的時候,叫它不要生病;要死的時候,叫它不要死,看它會不會聽你的。
我們從前世到今生,什麼都沒帶,唯有帶來了業。「業」,在佛教稱為「業種」,牽引我們在六道中來去。
因此,上人時常叮嚀我們:「來人間一趟不容易,應該好好的把握生命的使用權,人生最有價值、最快樂的事就是『無所求的付出』也就是『為眾生拔苦予樂』」。「生命的價值不在長短,而在深度與寬度」,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是非常重要的。
談過了如何「生」,現在我們再來談如何「死」。因為,人生最苦莫過於面臨「死亡」,因為當人要往生的時候,對身體、對眷屬最為不捨。因此,在平時我們就要練習及體認「四念處」-「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
了悟身體終歸有一天會敗壞的,我們要存著「快去快回,換一個好身體再來」的觀念。生時,做該做的事,做就對了,了無牽掛。死時,自然法則,誰人無死,該輪到我,我就心平氣和的去。
我記得慈濟有一位老菩薩,當她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時候,就對上人說:「請師父放心!我做不成老菩薩,我要趕快回來做小菩薩。」。如果真能看淡「生、死」,那是多麼的輕安自在。
(二)、要深信因果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廣欽老和尚曾說:「無來無去無代誌,來來去去攏代誌」意思就是說,「沒來沒去沒有煩惱,來來去去都是煩惱」,這也就說明了「業果」的可怕。
因為「業」是從身、口、意三方面所造,造了業就有果報,「業種」會牽引我們在六道中來去,所以煩惱越累積越多。「四正勤」與「八正道」就是在教導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
在慈濟世界裡,上人不但嚴於律己,也非常重視慈濟人的「轉惡為善」。首先要我們嚴守「慈濟十戒」,然後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在生活及工作中,要我們「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腳走好路」。
(三)、要發「觀音菩薩」的大悲,立「地藏菩薩」的大願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修行離不開「悲、智、願、行」四項,有道是「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福慧、悲智要平行,有願要去實行,否則就成了「空願」,無法產生力量。上人說:「有願就有力!」指的就是悲智願行,有願要用悲智去實行。
「四如意足」就是要我們發「心」立「願」,凡夫因「欲望」而造業,被「業」牽引在六道中來去。菩薩心如清涼月,一念不忍眾生苦,倒駕慈航,來回娑婆,菩薩是「乘願再來」。
因此,上人要我們發觀音菩薩「聞聲救苦,及時解難」的大悲,立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緣苦眾生,娑婆世界一日沒有淨化,慈濟人的腳步一日不能停歇,我們要為「預約人間淨土」而努力。
(四)、信心、毅力、勇氣
「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根、五力」的意思,就像樹一樣,「根」是大樹的根本,一棵樹苗能生長茁壯成枝葉茂盛的大樹,必須靠根部的作用,根若健康強韌,就會產生「力量」,則可以吸收水份、養料,長成枝葉茂盛的大樹,牢牢地固定於地上,不怕風吹雨打。
枝葉茂盛的大樹,樹幹樹枝樹葉幅蓋的面積有多大,它的根部幅蓋的面積就有多大。修行也是一樣,上人告訴我們:「修行要有信心、有毅力、有堅強的勇氣。」,當一位人間菩薩,應有「獅子的勇猛、駱駝的耐力、常保赤子之心」,才能生生世世在菩薩道上。
(五)、要時時保持「覺醒」之心
「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捨覺支、定覺支、念覺支。
我們對佛法的體會和實行如何?因為通通不知道,所以叫做不覺,沒有覺醒。沒有隨時覺醒的心,就是糊塗,就是迷。佛是覺悟的,我們若是沒有時時覺醒、覺悟,就是沒有在學佛。
凡夫與聖賢中間就是少了一個「覺」,菩薩稱為「覺有情」,佛陀稱為「大覺者」。 修行時時要保持「覺 」,不要「迷」,「覺醒」是修行非常重要的課題,唯有覺醒才能時時保持慧命增長。
修行不是去看別人的不對,而是隨時「觀照」自己的心,這就叫做「修心」。當我們覺查到自己不好的習氣時,那就是「覺」,有覺才有改善的機會。「七覺支」就是要我們時時保持覺醒之心,也就是上人說的:「時時要多用心!」。
廣欽老和尚說:「修行不是在說有理或者是無理,而是看你能夠忍還是不能夠忍」。
換句話說,忍也是一種「觀照」,看到別人做得不對,讓自己警惕就好,如果影響到自己跟著退轉,無益於自己的修行。我們要靠「觀照」來覺醒,那些會困擾我們的事事物物無法解決時,暫時放下它,然後使心平靜。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當我們遇到人我是非的時候,我們「觀照」到那只是一種(我的)感受,其實是各自善惡習氣的展現,隨時會隨著時間過去而留不住的,我們不應該執著它,讓它過去,不要在心中留下罣礙。
修行就是要讓心中的一切放下,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妄想,「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當我們認清楚這點,就可以常保一顆清淨的心,這個過程就叫做「修心」,我們要好好應用這三十七種修心的方法。
武則天 與《開經偈》
去年八月慈濟在全臺二十六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從一開始的暮鼓晨鐘後接著就是《開經偈》,一如《開經偈》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真正的善法,不只是讀書、演繹而已, 證嚴上人不斷提醒大家,佛法殊勝,但也要運用於生活中才能稱得上是妙法。
《開經偈》是唐代武則天所寫的,佛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傳法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托砵外出化齋,一群小孩在路上玩堆沙子,其中一位嬌滴滴的女孩子,遠遠看見佛陀帶領弟子們而來,就半戲半真的用雙手從地上捧一捧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佛陀的飯砵內一放,佛陀客氣地接受了她的沙土。
大弟子舍利弗看不過去,心想這女孩豈有此理,怎麼可以用沙土戲弄我師尊,在路上實在忍不住,就問道:「師尊,剛才那女孩子,把沙土放您飯砵裡,怎麼能讓她這麼胡鬧?」
佛陀微笑:「你們不知,此女千百年後,因緣成熟,要在東震旦國為王。這時我如不接受她的沙,她將會試圖去破壞佛法。我接受了她的沙子,這樣讓她結下此善因緣,她將來做王時將會弘揚佛法。」
佛陀所說的「東震旦國」就是中國,此嬌滴滴的女孩子,就是後來中國唐朝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她一出世就有帝王的龍鳳之姿,武則天做皇后之前,曾經作了四、五年女尼。
她不但虔信佛法,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讚嘆佛法的四句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受持就是信受奉行,那就趕快去身體力行嘛!為什麼還要加上「願解如來真實義」呢?那是因為「無上甚深微妙法」,既然佛法無上甚深且微妙,若要澈悟如來所說的真實義理,談何容易。是故,武則天有感而發:「願解如來真實義」,什麼是真正佛陀的本懷呢?
據《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載,呂不韋為秦國丞相時,門下食客達三千,
他命門客把所知所聞行諸文字,集體編纂一部《呂氏春秋》。此書內容涉及歷史、地理、傳記等,可說涵蓋了天地萬物及古今之事。
書成之後,呂不韋相當得意,把它公布在咸陽城門口,請大家提供意見與批評,並聲稱若有人能更動其中的一個字,即賞賜千金。但因為呂不韋當時可說是位高權重,沒人願意得罪他,所以始終沒有任何人出面批評。
這次懸賞的舉動,使呂不韋及《呂氏春秋》名揚天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字千金」,用來比喻文辭精當,結構嚴謹,或用來形容價值極高的作品。「一字千金」也有用其字面意思,用來指書法寫得極佳,一字價值千金。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此四句偈是誦經前繼《爐香讚》及三稱佛號後所誦的一首偈,稱為《開經偈》。其文筆暢順精簡,且意義深奧,一千多年來雖有後人欲將它修改,但亦無法取代之,也可算是「一字千金」。
洛陽的龍門石窟,也是武則天當政時擴大開鑿的,其中毗盧遮那佛等諸佛造像端嚴溫雅,衣褶簡潔生動;其菩薩造像華麗細致,頗有不可逼視的天人氣度。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形,身邊的朋友本來是學淨土的,還不到一年,一見面,哎,他不念佛了。那我說你在幹嘛?還信佛嗎?他說信啊。然後就問他那你為什麼最近不念佛了,他說我現在改信那個密宗了。
哦,轉學了!我們講是轉學了,轉到別的學校念去了。還有的朋友,好久不見,一見面,也不念佛,什麼都不念,密宗呢?他也沒有密,那你幹什麼呢?他說我休學了。休學一下,停一下,還有的甚至是退學了,不要了。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面這《開經偈》是唐代武則天所寫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是在讚嘆佛法的既深奧且微妙,「我今見聞得受持」我願意虔誠的信受奉行,但是要如何做呢?「無上甚深微妙法」因為佛法無上甚深且微妙,若要澈悟如來所說的真實義理,談何容易。是故,武則天有感而發:「願解如來真實義」,什麼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懷呢?
佛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中,講了很多經,法華、華嚴啊,般若、涅槃啊……,佛到底要我們做到哪一個啊?或者通通要做到嗎?通通要做到太難了吧,時間不夠哎!我們還要賺錢、還要工作、還要養家、還要享受,還要看電視、還要賭博、還要打麻將哎!
所以,有一個朋友很有趣,他說,你們怎麼不像基督教徒一樣,他們只有一部〝聖經〞,容易多了。你們又是淨土宗、華嚴宗、天臺宗、禪宗、密宗……,呵!那個《大藏經》一看,嚇壞了,那麼多!你們太不慈悲了,為什麼不把它簡潔成一本小小的,讓我們一翻就可以讀完,一個小時不到就讀完了。
將佛經歸類,從小乘、方等、大乘、最上乘,佛確實說了那麼多的法,然後佛又說,〝我沒有說法,如果你說佛有說法,那是謗佛〞,有些時候,佛還會說,〝不可說〞、〝無一法可說〞。為什麼會這樣?不要去問佛,要去問眾生,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拿去問佛,佛很慈悲就教你八萬四千種方法去對治煩惱。
然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煩惱,凡夫有凡夫的問題,小乘聖者有他們的問題,大乘菩薩也有菩薩的問題,如果沒有問題,那就成佛了。所以,你問東,佛就回答東,你問西,佛就回答西,佛又怕你,問東執著東,問西執著西,怎麼辦呢?尤其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自私自利,剛強難調難伏,其實佛為了眾生來回娑婆真的非常辛苦。
真正有佛法嗎?佛說:「我沒有說法,如果你說佛有說法,那是謗佛。」其實,佛法即是世間法,六祖慧能大師說:「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意思是說,如果你被紅塵所困,就要在紅塵中解脫。譬如:你吸毒,佛說吸毒不好,那怎麼辦?不要吸就好了!不行,我上癮了!那就去「勒戒所」啊!結果,你毒戒掉了。這樣佛有說法嗎?佛只是為你「去執解縛」而已。若是你不肯去〈退學了〉,繼續吸毒,佛也「莫法度」。
有時候,「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你的問題是文字語言無法形容的,即使講了你也聽不懂,不可思不可議者,只有你自己,也同樣「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做一次,然後彼此會心一笑,點點頭,原來如此;有時候,眾生就像天生的瞎子,從來沒有看見過月亮〈佛性〉,佛要如何告訴他,月亮是什麼?說什麼都不像,所以〝不可說〞、〝無一法可說〞。
所以,佛到底要我們知道些什麼?佛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如何弄清楚呢?其實最簡單、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要知道馬有幾顆牙,把馬的嘴巴打開,數數看了」。也就是說,佛他本人當初是如何成佛的?他本人是如何用功,最後到了什麼境界,我們要去查查,看看他的經歷。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佛本來是古印度國的皇太子,要什麼,有什麼,學什麼,會什麼,這些都是世間非常珍貴的,但是這些卻無法幫助他成佛;真正能幫助他成佛的,是人生許多現實的境界。
我們不想生病,生病了,我們希望長生不老,照樣老,我們不願意死,大家都要死,我們不願意倒楣,會倒楣,我們不願意虧本,一下子虧本了。喜歡的偏偏不能聚在一起,討厭的偏偏如影隨形,想求的很多,得到的很少,誰都無法掌控,佛也沒有辦法,那是業力、因緣果報,你一定要這樣的接受。
不知道的,還以為信了佛,就可以把自己該受的業果轉掉,佛沒有這樣講。佛沒有說,信我的話,你永遠不會虧本、永遠不會給人炒魷魚、永遠不會病、永遠不會死,你可以得永生,他才沒有這樣講。反過來,佛說,這條路是我走過的,我只能指點你一條明路,不過一切都得靠你自己走,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其實蠻公平的。
所以,我們要弄清楚他老人家真的要我們懂得他的話,知道他的用意在哪裡。話裡頭有言外之意吧,話裡頭的真正的意思,這個在佛法叫做〝玄旨〞。也就是說,人生的種種變化「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們只會照這麼念,因為不明白佛、佛經的真正的意思。簡單說,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靜思語〉,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也就是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如戲,上得台來,由不得你不唱,由不得你不演,豈知夫妻是冤家,兒女是債主〈討債還債〉,酒色財氣,四大苦海,貪嗔癡愛,無限深坑。「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此處〝大難〞是指〝大限〞,試看三寸氣斷,妻子何能同行?子女何能替死?名利富貴何能抵住閻羅王?
不但恩愛、名利,一切都是虛空夢境,連自己的人身都靠不住,諸如等等,又有誰能深俱智慧而確切去深思過錯呢?又有幾人能真正的去澈悟了呢?因此,在凡塵中,聰明伶俐,處處分別計較,這不算是有智慧。如能知發心修行,求離苦得樂之道,才是真智慧。世上男女,信得因果,能知行善去惡,前世不修,而修來世者,這算是好人,好人只能求得來世亦為「人身」而已。
若有大善舉,亦由貧賤轉為富貴而已,再上昇,由富貴再轉為天道而已,這都不是長遠之計,這也只是人天福報,福盡了,又隨己業因轉輪,或因墮落而沉入黑濁之道,豈能世世為人乎?縱使世世為人,這中間難免有一念之差,一時之迷,生而又死,死而又生,有朝一日壞了道,前功盡棄。所以,最究竟的,還是只有成佛一途。
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既然無常,那所有的苦,是從哪裡來?因為我們以為有「我」,我即是生死所拘者,不得不受生死之害。其害何在?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剛剛有人罵我一句話,我覺得很難聽的,很難受,但很多人在,也不好意思生氣。因為你自己認為你在學佛嘛,要忍辱波羅密,嗨,忍下來。但是,坐在這裡偶爾會想起,那個傢伙,怎麼當著那麼多人,漏我的氣,越想越氣,越想氣越大,越大越生氣……為什麼會生氣?
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想起,會生氣嗎?生不起來呀。其實你在生氣的時候,大概每一位都是這樣,都是事情已經過去了,了無痕跡,可是你的腦筋有記到。腦筋去記起來,記起來的那件事,讓我不高興的那件事,是你想出來的。
高興也是一樣,聽到人家對你說好聽的話,或者想起某些愉快的事情,你自己的心在那裡暗暗雀喜,等於說你在高興你自己。我們日常生活也是如此過〈自己在玩弄自己〉,有一個「你」在生氣或高興、在天堂或地獄、在喜怒哀樂......。其實,都是憑你的大腦去想像出來的。
這是什麼道理,我們不知道,佛知道。佛在講佛法時,一直都是在講這個。他一直講,到底真正的你是什麼東西。他說,是「什麼」?他沒有說,是「誰」?這個就是佛要我們知道什麼,佛要我們懂得他講的什麼話。所以,難就難在這裡,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因為我們以為有我,我即是生死所拘者,不得不受生死之害,但是真正有〝我〞嗎?沒有。我沒有,生滅就沒有,輕安自在,生死自如,故說:「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一切唯心造。」
「我」的概念是全憑大腦想像出來的,什麼是我?「我」包括「身」〈色:地、水、火、風〉及〈眼、耳、鼻、舌、身、意〉與「心」〈受、想、行、識〉組合而成,每天結合在一起,隨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境界在運作,從來沒有一刻中斷過,是一種「心、意、識」的作用。
總之,由於「心、意、識」的誤導,養成「無明」習氣,讓我們對「身心」產生強烈的執著,根深柢固。因此,我們要去除「無明」,就要先破除「身心」的執著,「身心」的執著去除了,就稱為「身心脫落」或者《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皆空」,度一切苦厄,不再受生死之害。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就是說,如果用「六根對六塵」心、意、識,要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平常都是在用心、意、識。所以,正確的方法─ ─ 要「在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之外」,為什麼說在這六項列舉「之外」,也就是「心意識」之外,列舉「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只是讓大家更清楚。
雖然上述解說,大家都了解,但問題還在,那「在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之外」要如何實證呢?
那我們就必須反過來再講釋迦牟尼佛。他看到大家可憐,所以他發心說,哎呀,一定要想出解決這個痛苦、苦惱的方法。所以,他離開皇宮。不要了,我不要繼承皇位,也不要皇宮裡享受,我出來。
跟誰學?跟那些印度修行者學。學多久?六年,真正的煩惱還是沒有辦法解決,他說這個不對。為什麼不對?因為,出定之後,還在「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之內。換句話說,仍然在三界之內,生滅還在,煩惱就還在。
最後,他決定說,好啦,現在沒有一個老師能夠教我,沒有一個老師能夠解決我的問題,我自己來。他就開始自己在菩提樹下一坐,他說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我不起坐,死掉算了。
他這麼發心,菩提樹下一坐,啊,十二月八號,天一亮,每天都看星啊,不是說那個星特別有什麼靈異,不是。每天看的星嘛,那前幾天看的、一直看的星為什麼不給他啟悟呢?緣還沒有到,時節因緣。
十二月八號,剛好那天早上他一抬頭、一看到,噢!他說,啊!眾生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還有一句,更要緊,他說什麼呢?釋迦牟尼佛的第二句話,他說我啊,我跟有生命的、沒有生命的,就表示一切了,山河大地是沒有生命吧?對不對?草呢,植物有生命啊,動物當然有生命啊。阿修羅、魔鬼、地獄眾生都是有生命,嘿,奇怪,他怎麼講?〝我與大地有情同時成道〞!
他老人家不說,幾千年之後你們跟著我慢慢成佛吧!沒有。是同時,同時怎麼?成道。成道是成佛了。讀歷史,啊,過去幾百年怎麼樣,還不是現在你的腦子上想起過去才有嗎?所以〝同時成道〞的〝同時〞,這個意義已經脫開了普通一般凡夫的過去、現在、未來。
真正佛的境界是現在、過去、未來都是你這個身心上的現在的那個情況,一般人認為好像過去是過去,有一個真正的過去;現在是現在,現在這個時間是真正的現在;將來有個將來的時間還沒有來到,這樣的想法裡頭的〝同時〞,不是!釋迦牟尼佛沒有這麼妄想,沒有這麼顛倒。
佛講的成道,除非你跟佛一樣成佛了,否則〝成道〞兩個字對你是隔靴搔癢,隔鞋子搔那個癢啊,根本搔不到。實相就是超過語言、文字。在佛經裡怎麼講?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言語道斷就是你怎麼講、怎麼描寫它都不是那個嘛。因為這個東西不能用道理講,「明心見性」、「身心脫落」這都是文字,〝啊〞!了一聲之後,佛與佛之間,還要不要講?對眾生又如何講呢?
譬如:以手觸到電來說,孩子生下來從沒有觸到電,他不知道觸到電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不管人家怎麼講危險啊、很痛啊、會麻啊。〝麻、痛、危險、會燒焦、重了會死〞,這些他知道,但是呢,他從來就沒有觸到過,就永遠對電不瞭解,對不對?有一天他不小心觸到,〝啊〞!還要不要講?真正的佛的要旨,就是上面講的,知道什麼並不是用頭腦去知道。
如果只是讀經、只是拜一拜,沒有實證,是無法想像的,實際證到,我們叫「明心見性」,就是要這個樣子。過去的祖師,大開悟的,不是會念經、會解釋經典就算數,一定要跟佛一樣見到明星,那個事發生了才算,祖師是這樣的,這個叫做「嫡代相傳」。
一個印可說,啊,你有了,你有了釋迦牟尼佛見明星的這個事,發生在你身上。發生過,所以你知道你有發生。學生也在那個時候才知道老師有,學生還沒有發生以前,還沒有見性以前,他怎麼知道老師見性了?因為沒有這個經驗、沒有辦法對比呀。
在慈濟修行亦同,心寬念純,付出不所求,做就對了!上人說,每次談到《無量義經》,我就滿心歡喜!尤其經中有一段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十六個字,每天都在我腦海中浮現!慈濟四十餘年的路,就是依照這十六個字走過來。
凡夫就是「反反覆覆」—心中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被無明習氣遮蔽,以致隱晦不顯,難以在迷茫的世間掌握正確的方向。人生為什麼有煩惱呢?人生為什麼會有錯誤呢?就是因為欠缺「靜寂清澄」的心。心志動搖不定,就像是一湖濁水,如果再丟石頭下去,擾動了濁水,就會「一念差,萬念錯」了。
心靜下來,智慧才能顯現。所謂「大圓鏡智」,是指—顧好心念,運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在分秒中隨時丟掉煩惱,一點都不讓煩惱擾亂自己的心;如果能有這樣的功夫,心就如一面圓而清澈的鏡子,山來山照,水來水照,智慧心光,明明朗朗照耀人間。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就要把握此生度此身,好好地發大願、立大志。願大、志大,就是「志玄虛漠」—「玄」是玄遠微妙、廣無邊際的意思;也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將大愛奉獻給普天下的眾生—發大悲心、立大志願。
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凡夫心反反覆覆,「發心」很快,「變心」也很快—開始時很感動,生起一念喜捨心,過沒多久就後悔,覺得自己太衝動,愈想愈「捨不得」。所以,發願立志要有「真喜捨」的心,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都要經得起考驗,這個志願要能經歷「億百千劫」也不動搖。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是「意念」的境界;「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代表「毅力」。只要做到這十六個字,成佛就不難!
"閻羅王~~您抓錯人了吧!" 許玉鳳老師
當我讀完別人傳來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心裡好震撼,很想認識這位許玉鳳老師,我覺得她不但文筆細膩,而且佛學超群,更是語重心長。在這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應該多寫幾篇警世之作。
其實,在慈濟世界裡仍然是凡聖同居土,有聖人、有凡夫、也有不知自己在做什麼的人……,慈濟是一個修行團體,沒錯。但是,上人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自己。」上人只能教你如何修,無法幫你修,修行還是要靠自己。
進了慈濟宗門,一定要聽上人的開示,照上人的話去做,才叫做修行。你如果不修,進入慈濟做什麼?為什麼這篇文章叫做「閻羅王~~您抓錯人了吧!」,因為古德嘗說:「地獄門前,修行人多。」知法犯法,罪有應得。
這篇文章是本週二許玉鳳老師在讀書會中與大家分享的!!
若您已看過...請將它烙印在心田 時時警愓~!
若您沒看過...更要用心閱讀啊!
大懺悔入經藏滌心垢去習氣
閻羅王~~您抓錯人了吧?
有一個人自認入了好道場,跟了一個偉大的師父, 在道場裡修行菩薩道。在生時禮敬佛菩薩,常布施,參加賑災,義賣,聽偉大師父的法,皈依三寶,受持十戒,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這團體好, 在這團體做善事會有大福報,必定往生淨土。
這人也認為這一生就算沒成佛,也必是大菩薩,必往生淨土,絕對不會下地獄。所以,在生時堅信如此,一生蠻平順,也沒什麼煩惱,也沒有不順,事事心想事成,因此心裏更放心,有這麼好的福報,學佛真的很好,在這團體裡真好,在這團體也接引了不少人來一起做,更接了幾位貴客,各捐百萬元,真是幸福。
萬萬沒想到晚年時,自己生了痛苦不堪的大病,痛不欲生的,一切行動都要 他人幫忙,生活大小事都需家人打理,剛開始這人都信相偉大慈悲的佛菩薩,偉大慈悲的師父,全球的菩薩眾一定會祝福,病一定會好轉,會康復才對。
但是日子一天天過去,病沒有起色,有一天這人生起疑問,心想我這樣信佛,這樣做善事,尤其接引了一大堆人來,都是富中之富,捐百萬的啊,熱心做善事,這一輩子也這麼相信師父,日日做布施,日日聽師父的法,怎麼會這樣子呢?
不久這人往生,化生到閻羅殿裡,見到閻羅王,一時轉不過來,心中納悶,我應該到淨土才對,或者轉生人間才對,怎麼到閻羅殿了呢?
見到閻羅王,也不等閻羅王開口,便問:「我是學佛人,是某團體的菩薩,平時做菩薩事,日日都做善事,接引人做善事,我應該往生淨土才對,不然也該往生人間續行菩薩道才對,怎麼會到這裏來呢?是不是搞錯了呢?」
閻羅王也相當尊重修行人,世間修行有成的修行人,閻羅王都知道,平常帶到這裏的人,很少說自己是菩薩,所以今天有人一來便開口說自己是菩薩,為了慎重起見,閻羅王以宿命智再觀一次。
觀後,閻羅王氣定神閒的回答:「沒有抓錯人,業力不會搞錯的,你化生在這裡是正確的。」
這人不解的問:「我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日日布施,常接引人來做善事,也皈依三寶,我持的是十戒啊,比其他學佛人持多五戒的啊,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做善事好,持素好,怎麼會化生到這裡呢?」
閻羅王回說:「你雖然學佛,守持十戒,常布施,也的確接引了不少人做善事,但是心態上,一直在求名求利,所以功德很少,不只,在求名求利的過程裡,你也斷了不少人的善根,有很多人要行菩薩道,卻給你的話而令人離開菩薩道,這個斷人善根的惡業比殺生更重,你不知道嗎?你愛出風頭,在到處去說你接引的人捐了百萬元時,你的那顆心是在炫耀,在做善事時,你總愛搶功德,明明他人在做的事,你沒有問人一聲就私自搶了去做,令人生怨,這份怨氣也很強盛。」
那人問:「但我佈施很多啊!也接引了很多富人布施很多啊!」
閻羅王:「雖然你有布施,也的確接引富人做布施,但是沒有百萬的人,你看不起他們,沒照顧好他們,讓菩提種子枯萎。沒有做好菩薩該讓人平等布施的心,因為這不平等的心,善果在世時就報完了。」
那人再問:「但我皈依某某大師了啊!我在行菩薩道啊!」
閻羅王說:「從佛陀到各大師都說,師父領入門,修行在自己,師父只是指路人。你並沒有精進修行啊,誰叫你只照顧富貴人家的佈施而不理貧者的佈施呢?誰叫你愛去出風頭呢?出家人都叫菩薩們要招菩薩,你身為菩薩團體的一份子, 卻總是去斷人善根,阻人成為菩薩,單是這一條, 就要化生地獄了,你不知道嗎?大師要菩薩眾,共聚善願救眾生,你不喜歡誰就阻人行菩薩道,令人起怨,令人離開菩薩團體,這份業報令你化生地獄,斷一人菩薩道善根, 化生地獄受苦百年,你生前斷了多少人善根?還不識懺悔嗎?」
那人再問:「我吃素不殺生,能不能補一補那份業啊?」
閻羅王說:「雖然你吃素不殺生,但是因為你還未斷貪心,貪吃根未除,還常不明理而亂罵人,駡人燒了不少在虛空中的眾生,那份怨氣也很重,這些眾生都來向我投訴,請問這如何去補呢?你沒聽過瞋火一升, 火燒功德林嗎?你的師父更告誡弟子們要滅瞋念的,你有沒有修呢?你們這個團體裡很多人都會化生地獄,前排就有一位,這人竟公開的說不重視瞋心起,也是阻了很多人行菩薩道,亦是斷了很多人的善根,真是比俗人更差。你只會叫人懺悔,自己卻沒個反省的,自以為自己是大菩薩,單是這份慢心,你的地獄報完結後,也會轉生為貧窮下賤人五百世。」
那人繼續哀求:「我在某道場皈依的,能不能開點恩啊?」
閻羅王說:「雖然你日日在這個道場,但是你的身口意行為,並沒有改進多少,也不知道修行是什麼,那個道場其他修行者,大部分都有成就,有的開悟,有的證果,有的往生淨土,有的化生天人,有的隨願力而到六道渡化眾生,有的更是發大菩薩願,生生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修六波羅密或十波羅密,很受天地人敬重。但你卻不是,你護持這個道場,總是會得福報,就是你們生前生活平順,心想事成,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健康得健康,不過你在生前就用完了,所以晚年你生了大病,就是你自已該受的因果成熟所致,你化生地獄也是自招來的。」
那人說:「我在這個道場裡總是做了很多善事,也總是接引了很多人嘛,也布施了不少,也請人布施了不少,也宏法了不少,總是能補一補吧?」
閻羅王說:「看來你還未知錯在何處啊,還未生起懺悔心,還在這裡討價還價的,你以為去了街市買菜嗎?還在這裡斤斤計較的。這團體裡有一句名言:甘願做,歡喜受。若你生起一點懺悔心,也還是能善根增長,而你既不知懺侮,還在計較,實在就是愚不可及。今依各業力,唯心所造善惡因,招引善惡果,你以言語斷了一干人的善根,又以言語阻礙一干人成為菩薩,以是因緣,化生專取罪人舌的地獄一千五百劫,因眾生怨恨,劫後以此因緣轉生為畜生五百世,慢心起,以此因緣而往生人間成貧窮下賤人五百世,你所宏的法似是而非,五百世愚昧無知。所做善業亦隨惡業緣而現起。
本王勸你一句,要多懺悔,學佛人不能斷人善根,也不能阻人做菩薩,更不要在人前發火,舉頭三尺有神明,天人護法保護真正的學佛修行人,誰因私心而阻礙了菩薩的修行,惡報必如影隨形而現起。因着你做的善事,在惡業現前時,你仍會有緣遇佛,到時好好把握學佛因緣,好好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最要緊清淨自心,誠心懺悔往惜所造諸惡業,轉貪瞋痴慢疑為慈悲喜捨覺,做個真正的上求佛法, 下化眾生的菩薩。唯願緊記。去啦!」
謹守十戒 修持善法
佛教強調「一切唯心造」,一如《慈悲三昧水懺偈誦》所描述,人的心念「有如工筆繪畫師,能畫各種諸顏色」,一切的境界都是從心靈中顯現出來,一切的萬事萬物也都是從人心創造出來的。
造善因得善果,就生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如果造惡因得惡果,就落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是六道。除了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合起來稱為「十法界」,這十法界也是由一心所現。
「眾善奉行,諸惡莫做,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七佛對佛弟子的共通教誡,也可以說是佛法修行的總綱。佛陀是因僧團而制定戒律,因為僧團人多容易犯錯,犯一次錯就制定一條戒律,漸演變為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證嚴法師說:「佛陀教我們,我們若要保持人身,來生再為人,就要守好五戒。」換句話說,若能持守五戒,虔誠修持善法,就能顧好來生。
為什麼要顧好來生?因為在人間才有佛法好聽,人間的眾生多煩惱,人間的眾生苦樂參半,有壞的讓我們看,有好的讓我們學習。在人群中,才有行可修;唯有在人間,才能修成佛道。換言之,在人間才有粗石可磨,要以寶石愈磨愈亮自勉,若自認為磚塊,就禁不起磨。自己不願做寶石,只想做磨人的粗石,或是禁不起磨,徒使生命日減,直到大限之時,毫無得益。
有位實業家曾請教證嚴法師:「慈濟這麼大的團體,您是如何管理的?」法師回答:「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團體的美是來自於個人,慈濟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守好「慈濟十戒」,因為「戒」能防非止惡 。一個道場真有道氣,就需要有規章戒律。所以,戒很重要,在慈濟不管是志業體同仁或志工都要守十戒,戒的規律守得好,團隊就會很美。
在佛教經律論三藏中,律藏講戒學,經是定學,論是慧學,也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如果人人都能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才是救心治世良方。一九八九年慈濟護專開學,男眾志工成立「保全組」。次年,證嚴法師為其正名為「慈誠隊」,意指要「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同時制定,「慈誠八戒」,作為生活規範,除佛教五戒外,加上了第六戒「不抽菸、不吸毒、不嚼檳榔」、第七戒「孝順父母、調和聲色」以及第八戒「遵守交通規則」。往後因大家樂賭風和股市崩盤造成社會問題,又再增訂兩條:「不賭博、不投機取巧」以及「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自此,「慈濟十戒」就是全球慈濟人共同嚴守的家規。
證嚴法師常提醒:難得人身,然而生命總有限度,卻無人能知自己壽限到哪一天,是以佛教說「無常」;佛法難聞,今既已聞佛法,不只是「你說我聽」,修行並非做好事求功德,或是做了一些利益佛法的事,就不斷自我膨脹。
無論是求功德、求名、求利,都不是在修行。真正要修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反觀自己,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這份「貪瞋癡」存在?我們如果能守好十戒,時時反省自己,那麼我們就時時身處在靈山塔下聽佛說法,時時與佛同在一起修行。
觀善惡如月
慈濟不僅是慈善團體,也是佛教團體和修行團體,更是一個真、善、美的團體。很多人因為受到證嚴上人的感召而進入慈濟,進來之後慢慢會面臨到許多的境界,然後心就生出許多的煩惱,這是修行必然的過程。
修行要如何面對善與惡呢?證嚴上人曾說了一段關於「面對惡人與善人」的故事。一位求道者請教佛陀「如何面對無理取鬧或逞強欺善的惡人」?佛陀的回答是「把他當成月來觀想」。佛陀解釋,面對惡人,不要與他對立,因為針鋒相對必起衝突,要退一步、忍一下,惡人自有因緣果報,終會如月漸蝕而消退不見。
至於「如何面對善知識」?佛陀的回答也同樣是「把他當成月來觀想」。佛陀解釋說,月初時,月亮慢慢從缺而圓,這就像善知識的德行增長,日日累積而至圓滿。
證嚴上人叮嚀,在沒有累積德行之前,要影響別人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不要急著去改變別人,要多利用時間趕快累積自己的德行。佛陀教導,累積德行必須依循五個方法──正信、守戒、多聞、布施、智慧,這也是就是人格成長完滿,像月初到月圓的過程。
人間為什麼最適合修行?因為在人間有機會聞佛法;證嚴上人常提醒我們,要把是非當教育,也就是說,善、惡的境界是給我們當教育,隨時反觀自己的心。證嚴上人也經常引用孔夫子的話:「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別人的優點是我們的學習對象,別人的缺點是對我們的提醒和警惕。
有句靜思語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然而,許多人聽到或看到「不善」的境界,尤其當對方是承擔幹部,往往立刻生出許多煩惱,開始「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但生氣,也開始起心動念,產生困擾,甚至對團體的信心都開始動搖,起了退轉心,有如圓滿的月漸漸缺失損德。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省:我們有過這樣的遭遇嗎?有過同樣的疑惑嗎?如果有,這表示我們心裡的「貪、瞋、癡、慢、疑」五毒已經開始蠢蠢欲動,逐漸要摧毀我們的信念,這個時候,需要善知識為我們開導,解除這些疑惑。最好的辦法,平日多看〈靜思晨語〉、〈人間菩提〉與〈衲履足跡〉,其中一定可以找到我們要的答案。
是「執著」還是「堅持原則」?
我們常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因此有了「人我是非」的說法。
「人我是非」其實就是每個人對事情有不同的見解與想法,又都執著於自己的見解與想法,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時候,就很歡喜,不如自己意的時候,就有了煩惱。
如果對每件事情都是如此的話,就變成了「八萬四千種煩惱」。佛陀開八萬四千種法門,為了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如果眾生沒有煩惱,那就無復對治,也就不需要八萬四千種法門了。
堅持?原則?
「堅持原則」照道理應該受到鼓勵,問題是說,我們堅持的究竟真的是原則?還是自己的執著?這點值得深思。俗話說:「是非自有公論」。到底要如何去論呢?一個人也許會說:「我是擇善固執,堅持原則的人。」這種非常堅持原則的人,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要如何去判斷他是「執著」還是「堅持原則」?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執著」。
執著就是因為有「我」在,所以佛法有一個名相叫「我執」。「執著」與「我執」其實是指同一件事。如果不願意聽一聽別人的意見,也不願意為別人設想一下,只堅持己見,這就是「我執」。如果說這是我們的習氣,對任何的事,就是要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做法,不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與商量,甚至於還會傷害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我們所堅持的,實際上已經不是原則,只是自己的偏見了。
認為自己的考慮、自己的做法與想法是最好的、最正確的,別人給了一點建議,或者想改變一點,就生起煩惱,這是很大很大的「我慢」執著而不是堅持原則。
所謂「原則」,應該是對大家都能夠接受的,甚至現在的人可以接受,未來的人也可以接受,過去也曾經被接受過。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原則。做人的原則,要保護好自己,可是不要傷害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自己得到利益也希望別人得到利益,這種互利的原則,就是對的。
擇善?固執?
多半的人自以為是在堅持原則的時候,其實不是擇「善」固執,而是執著他自己的偏見。要如何知道是偏見呢?只要去看看其他的人感覺,看看其他的人反應。如果按這個原則行事,其他的人都覺得很愉快,表示這個原則是對的。當多數的人感到很痛苦,甚至於每一個人都覺得很痛苦,只有我覺得自己的原則是對的,這時候我們會覺得「擇善固執,堅持原則」很辛苦、很痛苦,那麼這個原則或許就是個人的偏見,需要調整了。
換言之,是大家的、共同的,或者是多數人的想法和意願的話,那就是原則,也叫做「共識」。原則並不是一定的,也可以因時間、因環境而有所改變,但唯一不變的是於人於己都會覺得很愉快,大家很願意接受。
人之所以會執著,原因就是有「我」──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意識太重、太強。這樣的人一定是稜角很多,像「刺蝟」一樣,做人做事,就是不可能圓融。我們做人要「內方外圓」,「內方」就是自己要守戒,「外圓」就是對待別人不可傷人,需要變通的時候,不要執意而不變,不要「食古而不化」,一定要有一些方便的、權巧的,或者是轉一個彎,或者是講話的時候柔軟一點,那問題就容易解決。這也就是證嚴上人所說「人圓,事圓,理就圓」的道理。
救世從救心開始
由於全球暖化,近年來氣候愈趨極端,天災愈來愈多。全世界許多科學家都大聲疾呼,如果人類不趕快採取行動,極端氣候帶來的水災、旱災、流行性傳染病大散播以及致命熱浪,會造成前所未有的嚴重災難,最後的結果就是所謂的「世界末日」。
早在二○○○年,美國前任副總統高爾(Al Gore)在總統大選敗選之後,重新調整生活方向,全心全意為全球暖化的問題付出時間與精力,大膽戳破關於全球暖化的迷思和誤解,希望讓世人真正了解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並激勵每個人採取行動阻止情況惡化,拯救地球。導演戴維斯古根漢將高爾的熱誠、深具啟發性的談話,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拍攝成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獲得極大的迴響。
此後,相關的影片陸續出爐,如盧貝松(Luc Besson)的「拯救地球」(Home)等。情勢所趨,影劇界也開拍了許多災難片,其中由導演羅倫艾默里克及執導的「明天過後」及「2012」,都造成一時的轟動。
根據瑪雅文化記載,人類的歷史將在二○一二年終結。電影「2012」的故事,即描述二○○九年科學菁英團隊向美國總統證實,人們將面對火山爆發、颱風、冰河等史上最嚴酷的災難肆虐,地球將在二○一二年毀滅。世界各國首領於是緊急研議各種計畫,希望挽救大多數人類的生命。
近年來天災人禍接踵而至,讓證嚴上人有「來不及」的憂心。「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是證嚴上人恆持不變的心願,其實也就是救世的根本方法。上人說:「要救世間的災難,就必須先救『心』。」因為唯有人心淨化,社會才能祥和;社會祥和了,天下才能無災。上人叮嚀,目前善的力量太微薄,不足以挽救地球,淨化人心的工作必須更積極進行,集合很多人的力量,才有可能救世。
「喚醒人人心中的一念善」是證嚴上人推動慈濟四十餘年來不變的心願。「慈濟」是應末法時代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上人志在顯揚佛教的形象與精神,推動「菩薩人間化,佛法生活化」的理念,以一種清新的面貌、契理契機生活中的道理,合於現代人需求,建立一個救人救世的佛教,並期待將佛陀的正法推入於家庭、社會,乃至全球。
上人此番來人間是「為佛教,為眾生」,慈濟人皈依上人是「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在此末法時代,慈濟人的使命極重,必須守好「慈濟十戒」,以身教來「傳承靜思法脈」,以行動來「弘揚慈濟宗門」,薪火相傳永住世間,這是避免人間災難唯一的辦法。
慈濟人間路 菩提大道直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二○○一年六月在高雄區幹部會議中,上人引用惠能大師這句話來說明,要探求佛法精髓,必定要行走菩薩道,才能深刻體悟真理,因此鼓勵大家做個「人間菩薩」。
「諸法空,因果不空」,造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小乘比丘為因,阿羅漢為果;大乘菩薩為因,佛為果。一般人以為菩薩是泥塑木雕的偶像,其實菩薩是活生生的覺有情,凡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眾生,都可以稱為菩薩。
菩薩的責任與使命,是以「菩薩道」為真實之路,以「度化眾生」為終極目標。佛陀本身降生於娑婆世界、修行的歷程、講經說法的次第,在在驗證這條「大直道」。
成佛大道 不離人間
《無量義經》中說:「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於險境多留難故。」上人再三提醒,要成佛只有一條路,就是菩薩道。人之所以在追求佛法的過程中,繞過來又繞過去,就是因為不知菩薩道是條康莊的成佛大道,才會繞著險徑團團轉。
「只求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大乘佛法並非教導眾生個體的解脫,而是要悲憫眾生,與眾生一同獲得解脫,甚至昇華至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利他為上的境界。因此,大乘佛法認為修行者不應離群索居,而要積極走入人群,「化小我,為大我」、「化小愛,為大愛」,投入「淨化人心」的深度社會關懷工作,因為慈悲利他才是佛法的真精神。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正是因為眾生的愚癡,才生起悲心欲解脫眾生一切苦難。行菩薩道不能缺少「慈悲喜捨」的精神,它不僅是修行的法門之一,甚至是成佛的首要條件。「慈悲」就是付出,為人解除痛苦,並給予快樂;「喜捨」就是無所求,物來照物,物去境空。「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本是大乘菩薩的精神。
從凡夫到佛的境界,是一段很遙遠的路程,若沒有大善知識來做牽引者,可能會迷失方向,繞著險徑團團轉。菩薩就是這條長遠道路的接引者,不斷接引眾生走上成佛之道。而從另一方面來看,若無眾生的苦難,菩薩終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眾生也成就了菩薩成道的助緣。因此,菩薩修行不離人間,必須在人間度眾,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在人間成佛。
慈濟法門 行經知路
上人深切瞭解,積極的參與社會慈善工作,參與的人愈多,影響力就愈大,可讓世人了解佛教並不是一昧講求出世,而是「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積極入世的宗教。
從表面上看,慈濟人好像只做人間善事,其實,上人讓慈濟人投入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與社區志工」八大法印中,都蘊含了極深的佛理。上人說:「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就是眾生的苦難;「道」就是菩薩修行之路。慈濟法門就是「行經知路」,慈濟人走入人群,見苦知福,去體會「苦、集、滅、道」之真諦,生起悲心欲解脫眾生一切苦難,這不僅是「口說」,更是「心行」。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慈濟人力行法華思想,履踐《無量義經》之精髓,以「靜寂清澄」之心,在人間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上人常對慈濟人說:「其實,我讓你們做慈濟的事情,都是要來修鍊你們的心。」
人間菩薩 無來無去
慈濟人修行的道場在人間,以「誠正信實」內修清淨心,相傳靜思法脈;以「慈悲喜捨」外行菩薩道,弘揚慈濟宗門。換言之,上人要慈濟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業。正因為佛教有這樣清新的形象與面貌,佛法又是如此生活化的言語,許多人開始歡喜親近與了解,進而積極的投入與參與。
上人說:「一般人執著於名相,以為『超脫六道輪迴』才是了生脫死。其實,生時安然,了無牽掛;死時無懼,解脫自在──即是了生脫死!」上人真正為佛教脫去了神化的色彩,攝化信眾「由善門入佛門」,在人間建立一條「菩提大直道」,接引眾生走上成佛之路。
四十多年來,上人的教法已深入慈濟人的心中,慈濟志業「四大、八印」規模已具,「四合一」志工組織,制度完備,共修模式確立。「慈濟基金會」及全球各地分支機構,都是為了「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而做準備。
各地的「靜思堂」是慈濟人的社區道場,是接引社區民眾的場所。上人希望「人間菩薩」招生不要間斷,除了「淨化人心」之外,只要慈濟人再回人間,就可以繼續接棒,一代接一代,綿延不斷。慈濟的「人間菩薩」就這樣「來來去去」,相互接引,慈濟的菩薩道就這樣形成一條「圓形的跑道」,代代相傳,循環不已。
心懷平等 廣結善緣
上人教育我們做慈濟要「付出無所求」。什麼是「無所求」呢?大多數的人或許會認為是「不求回報」或者「無酬勞」。如果以做志工而言,原則上這樣的解釋是對的,為善而不求回報,已經不容易了。但是,對於走入人群,行菩薩道的「人間菩薩」而言,只做到這樣的層次是不夠的,因為如此只有「修福」沒有「修慧」。
菩薩修行不以「自度」為滿足,而把「度他──慈悲普度、成就佛道」作為最終目標。真正的「無所求」要做到「三輪體空」,一如《金剛經》所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菩薩依佛智慧,對於一切眾生都懷著平等之心,無人我怨親之區別。菩薩學佛,來回娑婆不言苦,饒益、濟度眾生,是無所求的付出,是菩薩的職責和本份事。如果心裡還存有分別、對待等意識,就還未到達菩薩的境界,仍然是凡夫。
所以,上人教育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經由國際援助與社會關懷的實踐,不分宗教、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在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傳達「大愛無國界」的信念。
菩薩為了「廣化眾生」必須與眾生結善緣,因為一般人都是「見到有緣的人就心生歡喜,聽他說話,認為句句是道理;若是見到無緣的人,即使他說的是好話,也認為是是非」。因此,「廣結善緣」是非常重要的修行項目。
「廣結善緣」是懷著平等之心,無人我怨親之區別,與一切眾生結一份好緣。「廣結善緣」是為了「度眾」,是「利他」;如果是有目的、有分別,選擇性的結善緣,那就是「攀緣」,是為了「利己」,將來一定會是有煩惱的。
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去佛在世已經二千多年,再無機會親近佛,僅能在經典裡去體會佛的身教及言教。但在慈濟世界,上人的身教,常令許多人折服,因為上人是以「身行」教導,自己先做到,才教弟子跟著做,讓弟子們心服口服,心甘意願的追隨他,並且發願生生世世做慈濟。
上人嘗說,慈濟人與他不是這一世才結的緣,是累生累世結的緣,甚至在「法華會」上就結下了這一份緣。所以,上人期待所有的弟子也與他一樣,懷著平等之心,無人我怨親之別,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
學習不執著
馬祖道一禪師,唐朝四川人,俗姓馬,故世稱馬大師或馬祖。道一於唐朝開元年間來到南嶽般若寺。他不看經書,也不詢問佛法的道理,整天只是打坐參禪。
有一天,懷讓禪師便問他:「大德坐禪為的是什麼?」
道一便回答說:「想成佛。」
懷讓禪師一言不發,拿起磚瓦便往寺前的一塊石頭上磨。
道一覺得很奇怪:「磨磚頭作什麼?」
懷讓禪師回答說:「磨磚成鏡啊!」
道一聽了覺得很可笑:「磨磚哪可能成鏡呢?」
懷讓禪師反過來責問他:「磨磚既然不能成鏡,那坐禪難道就可以成佛嗎?」
道一迷惑地問:「要不然要怎麼做才對呢?」
懷讓禪師答道:「就好像牛拉著車子,如果車子不前進,你是打車子呢?還是打牛?」
懷讓禪師接著又說:「你坐禪的目的是想成坐佛嗎?如果你想學坐禪,禪,並不只是坐臥的形式而已;如果你想成佛,佛,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形相。一切法本自無住,於無住法,不應有所取捨。如果一直執著端坐的形相,根本無法通達佛法的道理。」
從這則著名的公案裡面透露出許多禪機,最重要的,懷讓禪師在這則公案中,點出了學佛坐禪的心法:「一切法本自無住,於無住法,不應有所取捨。」
學佛坐禪是以「心」為根本,稱為「心地法門」。「心」如果執著了,就無法通達佛法的道理,懷讓禪師直接點出問題之所在。
「心」本來是清淨的,就像一片葉子,只要沒有風吹來,它都是靜止的;如果風吹過來,葉子便會拍動起來。
它拍動是因為風的緣故 ─ ─ 風如何吹,葉子就如何「拍動」,就像心如何追隨法塵一樣;如果心不去追隨它們,它便不會「拍動」。當我們完全瞭解了法塵的真相──無常,我們就不會去在乎它、追隨它了。
但是,「心」是什麼?在哪裡?沒有人知道,我們「心」本身也不可能知道。接受法塵帶領我們進入快樂、痛苦、對、錯之中的,是我們的「心」嗎?其實,那只不過是「意、識」作用而已。
懷讓禪師說:「一切法本自無住,於無住法,不應有所取捨。」意思是說,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在「無常變異」中,不要有執著。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認識善與惡,就好了,但不要去執著於善與惡,還要學習超越善與惡,甚至超越清淨。
例如,我們會說:「別打破我的杯子!」。但我們能阻止會破碎的杯子不破嗎?如果它現在沒破,未來有一天也會破。佛陀要我們接受這個事實──他洞澈了事物的真相,在尚未破碎的杯子中,看見已破碎的杯子。了解這個真相後,有一天杯子從我們手中脫落,碎了,我們絲毫不會執著,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已看到破碎的真相!
對於生死,我們也要有這樣的認知;人一生下來即將面臨死亡,因為這是自然法則,人人都要面臨死亡,只是遲早的事。證嚴法師常說,過了一天,就少了一天,過了一年,就少了一年,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如果能接受這個自然法則,去感覺法塵的真相,我們的痛苦就會減輕許多。證嚴法師曾說:「對於無常的人生,能不執著來去、生死,就能回歸天真本性,生活才能安然自在無煩惱。」
不僅人生無常,當看清感覺都是無常的時候,就不會受到干擾,就會放下,而不去執著。如此一來,我們的心便可以安住於平靜。在慈濟當志工,我們有更多機會認識法塵,當然也有更多的機會去練習不執著、學習超越。
孤魂獨逝 無人替代
自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入經藏演繹及共修以來,大家對因緣果報的道理越來越清楚。此時,證嚴法師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會不時浮現心頭:「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依因緣果報的道理,任何人都要隨業往生,在六道裡輪迴,由不得自己。至於會在那一道?那完全要看自己造的是什麼業。即使當了總統、皇帝、大臣,或者有名、有錢、有勢,也無法以賄賂的方式,讓自己免於落入輪迴。
「業」分為善、惡、無記三種。自己造的業,只能由自己承受果報,這些業,永遠如影隨形跟著,一點也不能通融,更不可能講人情,一定要受完之後才能消。這就是經文裡說的「自作自受,無人替代」。
生命在呼吸間,一口氣上不來,孤魂獨逝,茫茫渺渺,即使家屬親族疼你、愛你,到了臨命終的時候,還是自己一個人單獨離去,無人可替代。
「鳥巢禪師度白侍郎 (白居易)」的故事中說,鳥巢禪師知白居易凡情太重,一日親自來到白府,但不能見面,就在外牆上題了一首詩:「刀筆為官四十年,是是非非有萬千;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一天,白居易看見牆壁上的詩句,心中覺悟,便對夫人說:「我雖然官爵高居,將來難免『無常』兩字,去到陰司,有八百斤罪業難擔,我想入山修行,多少減除罪業。」
夫人回答:「你錯了,家居千日,福在一人,莫說你有八百斤罪業,就算是千萬斤罪業,我們一家大小都要替你分擔,為何要入山修行?」
白居易聽了,對夫人說:「我今夜要備辦酒筵一席,張燈結綵,一家人開懷暢飲。」酒宴之中他把一盞燈籠吹滅,回頭問大家:「是誰吹滅一盞燈籠?」
其實,大家都看見是白居易自己吹滅的,但無人敢擔認。白居易先後問了幾位夫人:「是你把燈籠吹滅嗎?」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最後問他的兒子:「是你把燈籠吹滅嗎?」孩子天真,說道:「明明是爹爹你自己吹滅的,反說我們。」
於是白居易對家人說:「我只吹滅小小燈籠一盞,就無人敢擔待。我在陽間行善功,到陰司有人恭敬,接引西方,可是如果我造罪業,日後到陰司,承受八百斤重擔,你們大家又有誰肯替我分擔?因此我願入山修行學道。」他又說:「譬喻自身有病苦痛,只有自己受苦,無人替得。」
第二天,他就到秦望嶺綠水橋參拜鳥巢禪師為師,修行學道。
在凡塵中,相信因果,行善去惡,只能求得來世亦為「人身」而已。如果有大善舉,也僅由「貧賤」轉為「富貴」、或進而由「富貴」再轉為「天道」,也只是人天福報,小因小報。小因福報一了,又隨自己的業因落入輪迴,或因墮落而沉入黑濁之道,豈能世世為人?縱使世世為人,這中間難免有一念之差、一時之迷,生而又死,死而又生,有朝一日壞了道,前功盡棄。
諸如等等,都需要我們以智慧確切深思、真正澈悟。
大懺悔.持齋戒.入經藏.去習氣
一九九九年,當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上人說了一句讓人深省的話:「怎麼來得那麼快?」
就在一個月前(八月十七日),土耳其發生了大地震,當時上人要全球慈濟人走上街頭為土耳其募款,募人人的一份愛心、一份善念,希望讓全世界愛的力量都能發動起來。上人提醒大家,不是只有土耳其才會發生地震,同樣的災難也可能發生在我們居住的地方,並殷殷呼籲「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戒慎虔誠,居安思危,敬天愛地聚福緣。俗話說:「一善破千災。」可能善的力量還不夠,九二一大地震還是發生了。
雖然十幾年來,上人一直不停的說「來不及」,但有多少人聽了進去?上人比喻自己像須彌山下的一隻小螞蟻,聲音是那麼的小。上人說:「但是我不能喊停,就算舉世黑暗,也要盡力點燃一線光亮。」
上人最大的擔憂
大家應該感受到,上人心中兩個最大的擔憂,一是正法不能樹立,二是弟子慧命停止成長。
四十多年來,上人每天都在說法,告訴我們,佛陀是這麼說的,佛弟子應這麼做。但是上人心中總是有一個疑問:「我講這麼多,到底有幾個人聽得進去?聽進去以後有沒有經過思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聽懂以後,思考以後,有無因此修正自己?」
上人天天耳提面命,身為弟子的我們尚且聽而不聞,等到有一天上人不在,又如何呢?我們疲於奔命於所有的活動,把自己訓練得多具功能、訓練得很能幹,如果覺得做到這樣已經很夠了,我們的慧命便停止成長,我們的佛性也就被層層污垢蒙蔽了。
上人的兩個擔憂,其實是同一件事情。正法要住世,必須由慈濟人傳承,如果慈濟人慧命停止成長,又怎麼傳呢?我們必須發大心、立大願,慧命才有可能成長,如果僅僅一個口欲都無法克制,遑論滅除「貪瞋癡」了。
諸佛垂慈,不斷地垂視著世間的人人,慈眼視眾生,卻無奈眾生愚昧,智識甚高卻聞法不覺,識字不識理,不通情達理,令佛菩薩擔心。
太平洋的火環帶有三十幾個國家在其中,隨時可能爆發強震、海嘯、火山,人們卻如在火宅中的頑童,不知道恐懼。
懺悔齋戒推素食
慈濟人應該如何修行?有人會說,慈濟人在人間修行。可是,在人間要如何修行呢?
日本震災後,上人哽咽著說:「一直跟大家說來不及,來不及!我們應該人人都已經感受到了;我們應該告知天下,人人要戒慎虔誠,人人要有大懺悔啊!」
上人呼籲,此時此刻,真的是該懺悔的時刻了。「天地告急災難起,齋戒懺悔大願行」,人人虔誠齋戒,能為地球降溫,也可以淨化濁氣。二○一一年是慈濟四十五周年,也是全球慈濟人的「懺悔、齋戒、精進」年。四十五年來慈濟的慈悲道場已立,懺悔法門已開;現在務必要大懺悔、持齋戒、推動素食,否則就來不及了。
因此,全球慈濟人要建立懺悔的道場,為自淨其意「入法」,為淨化人心「弘法」,為人文建設「護法」。
為自淨其意入法──弘法需要有護法者,護法者需親身入法,法入行中,才能廣邀更多菩薩走入經藏。要淨化別人的人心,要度人入經藏,自己必須先尊重法、珍惜法。
為淨化人心弘法──需要每位慈濟人同心、同道、同志,廣邀天下善士,來推動天下祥和,能使人人的心,長轉善法輪,讓全球看到佛法興盛在人心。
為人文建設護法──以有限生命,想要度化廣大眾生,實在非常困難,所以要結合群體力量,利用發達的科技,在二十億佛國,現廣長舌相。廣電媒體,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弘法工具。
共修經藏去習氣
從今年初開始到八月,全台慈濟人的重點都置於法譬如水的共修、入經藏、集訓手語或妙音,並以虔誠的心廣邀大眾一起來入法、護法,在社區以讀書會方式,共同閱讀《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人希望讓所有入經藏的菩薩深入《水懺》的法益,真正了解懺悔文裡所說的內容,讀了以後消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用這個方法靜下來懺悔、省思。
大家一起「誠心體解大道,淨心深入經藏,願心引導大眾」,藉著「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共修,達到「大懺悔、誠齋戒、入經藏、滌心垢、去習氣」的目標。唯有聚集眾人虔誠的心念,才會散發足夠的影響力,帶給全球正向引導的善效應。
多用心 少煩惱
人生多煩惱,卻不知道煩惱從何而來?因為不知道,煩惱就越來越多,又因為煩惱多,也就越來越煩惱,以至於無法自拔。自從共修《水懺》以來,大家對「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句話,都耳熟能詳,朗朗上口。原來,答案就在其中──煩惱是因無明(不知道)而來。
懺文也告訴我們:「三至百八煩惱皆從意起」,「意業起故,則身與口隨之而動」。造了業之後,自然有結果,稱之為三障──「煩惱障」、「業障」和「果報障」。
「意」到底是什麼?意就是「心」。也就是說,心念一動,身與口隨之而動,煩惱生惡業,惡業得苦果,苦果現前,帶動無明再生煩惱,如此綿綿不斷。反之,「意」如果不動,無論外境如何,也不會生起身業、口業。可是,當我們的六根對著外面的六塵境界時,如何使意不動呢?上人告訴我們的方法是「時時照顧好那一念心」,要「多用心」。也就是要我們時時返觀自照,時時覺察反省,也就是要「修心」。
前面曾提到,煩惱是因無明(不知道)而來。既然如此,應該是消除「無明」才對,為什麼又說要「修心」呢?其實,消除無明和「修心」是同一件事,因為修心是為了修慧,有了智慧,無明自然就消除了。智慧又要從哪裡來?佛教常說「戒、定、慧」,要生智慧,必定先要持戒,因為「守戒」才能防非止惡,保護身心,進而開啟智慧。一切的業都是從心而起,心中起惑即生「無明」,身造業則必受苦報,所以要勤於守戒!
佛陀有一段時間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常向弟子們說:「大家要身心俱修,若想修心而失戒則慧不可得。」
有一天佛陀問比丘們:「你們昨天晚上有否聽到一隻狐狸的叫聲?」比丘們回答:「有!那狐狸的叫聲好淒慘!」
佛陀說:「這隻狐狸前世也是修行者,但是他打坐時身體雖然靜坐,心卻往外奔馳;有一次他心中生起狐狸的聲形念頭,隨後命終便墮入狐狸身!現在若想到自己已墮入狐狸身,他就會悲從中來、啼哭不止!」
佛陀又說:「修心最重要的在於修慧,要使身心俱會一處;不可身靜而心中卻充滿雜亂妄想,心念無法控制就會再墮落啊!」
修行不在於表面的樣子,最重要的是在守戒調心,四威儀中──行住坐臥無不是從守戒開始,真正的修心要「即刻即是」。每一個人都希望消除業障,而要消除業障必先修好心念,除去心中的雜念、妄想。所以,過去的事,過去了,不要一直放在心中,未來的事還未到,也不必多想,真正要守好的是當下,每個當下就是我們修行的最佳時刻。
持戒精嚴則心仁,如此自然身具威儀。反之,若不自重,要如何教人?因此,要端正身心、守好戒律。若是人在這裡而心放在過去或未來,這就是雜亂心、妄想心。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規矩就是戒,起居動作都要用心調整。若有一點點不用心,往往後果就不堪設想。
在慈濟的道場,我們持的經,即是「道」;道者,路也。人人腳踏實地走好路,就是在誦經行經。學佛者,假如沒有步步踏實走好路,經典誦得再多也是枉然。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上人經常提醒我們,無常擋不住、時間也擋不住,人人要把握時間,步步踏實的走在菩薩道上。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菩薩道難行;而我們既得人身,既聞佛法,應好好力行於菩薩道上,才不枉費此生!
別人又不是我
佛法常常會提醒我們「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修自得」;「靜思語」也有一句話:「多做多得,少做多失。」這些話都是在鼓勵我們要精進,但是我們難免還是會怠惰與放縱。
證嚴上人曾經說過這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處至少有一千名僧眾的叢林 (大寺院),為了供應眾人的伙食,設有一座大寮。大寮就是廚房,由典座師負責裡面所有的事務。寺院的典座師年事已高,但仍十分勤勞,廚房內的大小事務,都是由他一人打點。
有一天,有人買來許多海帶。由於海帶是溼的,典座師必須趁著陽光很強時拿出來曬,海帶才不會發霉。一位參學僧看到駝背、瘦弱的老僧獨自一人在烈日下曬海帶,感到於心不忍!他走到老僧面前,問:「老和尚,您幾歲了?」
老和尚說:「七十八歲。」
參學僧又問:「工作這麼多、太陽又這麼大,你為什麼不叫年輕的僧人幫忙呢?」
老和尚說:「別人又不是我。」
參學僧說:「那你為什麼不等陽光小些再做呢?」
老和尚說:「時日已不多了!」
「別人又不是我」,意思就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修自得」,與別人何干?老和尚又說:「時日已不多了!」因此,雖然他年紀大了,還是要做,不能空過時日。
反觀我們,時常多做一點,就會說:「為什麼常常都是『我』?」或者今天有一點不舒服,明天再說吧!或者說,我這麼老了,能做什麼?其實,這些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發生在觀念的偏差。
自從《水懺》共修以來,才知道「觀念的偏差」來自於「我執、我見」,「我執、我見」是由「分別、對 待 」意 識 而來。境界本身沒有分別、對 待 ,「海帶」不會要求由誰來曬,不曬也沒關係,也不會在意陽光的大小。
「海帶 + 陽光」+「我」之後,就有你、就有他,就有「工作這麼多、太陽又這麼大,你為什麼不叫年輕的僧人幫忙呢?」、「那你為什麼不等陽光小些再做呢?」…… 許多的為什麼?
勞作是一分福業,自己做的福是自己得,別人做的福是別人得。假如身體健康、情況允許,就要趕快「盡本分,學本事」;生命在呼吸間,「時日已不多了」不是只對老年人說的。所以,大家要好好地把握時間,唯有身體力行、珍惜人生,才是真正覺悟的人。
來人間一趟不容易,我們不能空過時日,要發揮人生的價值,這正是上人告訴我們這個故事的用意。證嚴上人不也時常提醒我們:「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修行,從「心」做起
上人常提醒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曾經開示:「本性是清淨的,是慈悲柔和的,但是我們有習氣。我們是在纏如來,我們的如來被自己的無明繩子給綁住,但是這個如來並沒有失去,只是沒有讓它發揮它的良能。」我們之所以會被無明繩子給綁住,上人說,是因為我們的習氣。
「習氣」就是我們累世養成的習慣。煩惱習氣重的人,好像大雲遮蔽太陽,如果沒有一陣風來把雲吹散,日光不能透現出來。「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因為我們的習氣,我們的心對著外界的境時,看到一切順我的,會生起貪得無厭的心;看到一切逆我的,會生起忿怒憎恨的心;對於一切事理之法,會生起邪迷癡闇的心。這「貪、瞋、癡」三種心,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智慧人人具足,但迷悟不同
《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夫原即是佛,煩惱原即是菩提。迷者為凡夫,悟者為佛;前念迷性即是凡夫,後念悟得即是佛;前念執著於境即是煩惱起,後念離於所執之境即是菩提現。智慧人人具足,只因迷悟不同所致。迷自內心而外生邪見,心外修行而離心覓佛,終不能見佛。
「但了自心,自然無惑。」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於有無、善惡、生滅乃至苦樂、怨親、憎愛等一切,不取不捨,對待無心,不起妄想,自然就不會被無明繩子給綁住。因此,修行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從「心」做起。
眼睛看到境界不起妄想,耳朵聽到聲音不去攀緣,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一切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就是見性之人。
所謂的「見性」,不是「生心動念」「存心作意」要去見它的「見」,而是「本性」自然顯現出來。見者即是存在者,並非另外有個「性」可見,亦非有意去見它所能見著的。所以,一切名相、理論、文字乃至種種奇特功夫,與「見性」毫不相干,真要見性,別處尋不著,仍舊是從「心」做起。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若能念念心行,即與佛無異
真正的修行人住境不生心,自性不動,因此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一般人「身」較能不犯錯,但常開口談論他人的是非、長短、好惡,這也是與「道」相違的行為。所以,檢驗自己修行功夫,最簡單的方法,只要問自己:「是否見他人的過失?」
無論「出口詆評與人結怨」或「存心憎惡汙染己靈」,皆成過失。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誌公云:「煩惱因心故有,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所以,證嚴上人希望我們不要在心外求法,不要在心外求佛,也常常告誡我們:「要多用心,照顧好那一念心!」
修行不是只在口頭上念說,也不是只在行為上做表面功夫,而是真正從內心做起。若只是在口頭上念說而沒有心行,那就是如幻、化、露、電,終歸空過時日;若能照上人所說,念念心行,自身當體即與佛平等無異。
來不及!來不及!
從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後,證嚴上人就開始說「來不及」!二○○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全球兒童精進班研習營」圓緣中,上人對在場的人感慨地說:「我常常說『來不及,來不及』!許許多多的人不能了解為什麼?『來不及』的意思和重點是在哪裡?就是『現在已經發生了,來不及讓它不發生』。」
器世間的來不及
望眼天下,天災人禍不斷不斷發生,二十一世紀至今才過十年,每年的天災人禍已是愈來愈嚴重,也愈來愈頻繁!
二○○一年,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薩爾瓦多連遭兩次強烈地震。
二○○二年,印尼紅溪河氾濫,捷克和奧地利遭受百年水患。
二○○三年,SARS讓人心惶惶,美伊戰爭爆發。
二○○三年至二○○四年,伊朗大地震。
二○○四年至二○○五年,南亞大海嘯震驚全球。
二○○五年,美國卡崔娜颶風令紐奧良棄城;巴基斯坦發生大地震。
二○○六年,印尼日惹地震;榴槤颱風重創菲律賓與越南。
二○○七年,秘魯地震;美國加州大火。
二○○九年,H1N1新流感蔓延;臺灣莫拉克颱風造成嚴重災害。
二○一○年初,海地和智利分別在一月和二月發生強震。
二○一一年才開始,紐西蘭和日本均已遭強震侵襲,尤其日本的地震,更引發海嘯和核能電廠的危機。
世界人口在未來三十年內將達到九十億,而石油再四十年就會開採殆盡,水資源再四十年就有普遍匱乏的現象,北極冰山最快十年完全融化,糧食這幾年就會出現危機……我們來得及挽救這一切嗎?
天災、人禍不斷不斷發生,上人說:「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之下,假如人人的那分心、那分良知沒有被啟發出來,只要人還在無知中,這個社會就會危機重重,所以我說來不及。」
慈濟創立迄今四十餘年,雖然有許多慈濟人無怨無悔的為眾生付出,但是全球有九十億的人口,慈濟人所佔比例太少,聲音也太微弱了。上人憂心淨化人心的速度太慢:「我說來不及,就是感覺到已經這麼久了,我到底能淨化多少人心呢?放眼天下,土地面積很大,在地球上,我的確是很渺小,什麼時候才真正的能把『淨化人心』的聲音,徹底傳達到每一個地方,讓人人能聽到,讓人人本具的愛心,能被啟動?」
佛教常常講「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合起來叫「因緣果報」,由於牽連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統稱為「三世因果」。上人說「來不及讓它不發生」,讓人聽了心酸,如果我們能如上人所希望的「人間菩薩大招生速度加快一點,淨化人心的面積能再寬廣一點」,或許能讓天下災難減少一點。
心世界的來不及
為什麼天下的災難不斷發生,地球不斷受毀傷?上人強調,這都是眾生心靈的濁氣所致:「地球不斷在毀傷,是什麼讓它毀傷?是濁流,也就是眾生心靈的濁氣。」其實,眾生的心本來跟佛陀一樣,本性清淨而明亮,慈悲和智慧俱足,但因為人間社會有很多污染,讓眾生產生貪、瞋、癡、慢、疑,心靈也就不斷地污染了。
「社會的污染、人群的污染,這種濁氣,的確很令人擔心,尤其是佛法裡面的五濁,見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劫濁等等,就是表示已經到達有病的時候,所以我一直說來不及了,因為清流太微弱,濁氣、濁流像洶濤波湧一樣,一直湧上來。」
上人提到,佛教說「眾生共業」,共善業,也共惡業。若行善的一方人多,眾生共善業;若行惡的一方人多,自然就共惡業。因此,眾生所處的環境共什麼業,就像是善、惡在拔河,如今的世界,善的一方勢弱,因此天災、人禍頻傳。
雖然有慈濟人的努力,雖然許多人已開始實行科學家的建議,少吃肉、少開車、少消費,但是改變的人數與改變的速度,卻遠不及惡化的速度!世間有更多更多的人仍然不知不覺,上人怎會不憂心呢?因此他再三強調「要救世,唯有先救心,要將人人愛心啟發出來。」人人的心淨化了,這股強大的清流就能夠沖淡濁流。
慈濟人的來不及
二○一○年十月,在慈濟宗門法脈的研習營圓緣開示中,上人明白向慈濟志業體同仁及慈濟人要求,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法脈的傳承。
上人表示,「你我有緣相聚,難免也會有別離,因為生命遲早都會過去,所以我自己也在做會過去的準備;人漸漸的老邁,老邁難免就會有凋零的時刻。」
「我假如不在的話,慈濟怎麼樣做下去呢?未來的慈濟,千年的事情,到底要如何傳?到了往後,我就看不到了,既然未來看不到,我想要求及時能看得到,看看四大志業如何傳法脈,如何再承擔。」
上人憂心地說:「人與人之間,是否知道這條道路是應該怎麼走下去?未來的慈濟大道,期待不要有偏差,生生世世、千秋百世都在康莊大道上,起點及終點都能夠分寸不差。」
上人擔憂的「來不及」,帶給慈濟人的心靈震撼難以言喻!在祈求上人長久住世、常轉法輪的同時,慈濟人能夠做的,就是精進、再精進,承擔、再承擔,對內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對外拉長情、擴大愛,共同為天下人群而付出。
最重要的,還是慈濟人都要「法入心,法入行」,知道這條道路是應該怎麼走下去,除了自我精進、再精進之外,還要發心立願,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佛心師志」永不忘,快去快回度人間。
(取材自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大愛台播岀之「菩提心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