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帶動「一人一菩薩」、「一日一菩薩」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平時,上人就不斷叮嚀美國的師兄師姊,人間菩薩招生太少了!一旦災難來臨時人力會感覺不足。乘現在趕快帶動「一人一菩薩」、「一日一菩薩」,每人接引一位菩薩,每天度一位菩薩,讓他們一起來投入,這樣淨化人心的力量才會增大。
上人表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四大不調,國土危脆,大自然被破壞之後,摧毀的力量真大,最近十年間世界各地災難頻仍,這個世界真的需要很多的菩薩,我們應該要趕快挑起,弘法利益群生的精神,弘法利益群生,把好的法要趕快推動弘揚佛法。
北加洲的陳濟麟居士,從今年的六月「四合一幹部營」他回來,聽到上人呼籲,一人一菩薩,如果我們現在還不趕快人間菩薩招生,會來不及。上人說,人間菩薩招生不是做不到,只要人人肯發心,一人一菩薩也不難,人人每天度一個人,讓你碰到的人,他都是菩薩,能啟發這樣的愛心。
所以他回到美國之後跟所有的師兄們,分享這一次回臺灣帶回去的訊息,上人在鼓勵一人一菩薩,所以他們討論要如何去發動一人一菩薩,於是成立了「矽谷公司愛灑小組」,每個慈濟人利用午餐時間一人邀約一人與工程師們分享做慈濟的心得,現在已經有很多位受到感動,願意投入我們的行列。
2012年10月29日美國新澤西州桑迪颶風登陸,影響整個東岸地區17州,停電的戶數多達820萬。在曼哈頓的一個收容所收容了1000 人,慈濟人接到了訊息,也趕快準備了700份熱食,供應給收容所裡的人。2012年10月31日在蘇域柏高中避難中心,再度發放500份熱食還有熱湯。
由於新澤西比較靠海,又是漲潮的時候,影片中看到的是一片汪洋。美東慈濟人關心災民,忘記了自己也是受災戶,2012年11月6日上人就利用連線會議的時刻,關懷慈濟人自身受災情況。「昨天我就問,『大家平安嗎?有淹到水嗎?』『有!』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這樣幸與不幸,但統統都很幸福,有淹到水的還是走出來,也要去幫助別人,先把自己放下,投入人群去付出。」
想起臺灣莫拉克風災的時候,臺灣的慈濟人就這樣的動員起來,密密麻麻的,從北、中部趕到了南部去,一大早就可以看到隊伍浩蕩長的「藍天白雲」,大家自動集合,非常的整齊,大家聚集在高鐵的車站裡,七、八天的時間,總共動員了十五萬多人次,分批到了南部去幫忙清掃等等,臺灣能這樣的快速動員,非常有默契的為南部付出。
上人慈示:「美國這麼一大片地方,這次紐約受災面積那麼的大,慈濟人的人數平常說來是不少,但是在這次的受災面積跟人數比起來實在是太少了,我一直向著美國的慈濟人說,人間菩薩要招生,萬一有什麼事才有人力,但是好像這種的要招生的機能,總是很緩慢。現在這一次的災難發生,想到了那一群的慈濟人,如何來承擔那麼大的面積,真的實在是很不捨。」
上人期許,「希望人人發揮人本之愛,點滴粒米都可以,小小點滴付出人性之愛、人本之愛,這都是現在該推動的時候。更期待全美的慈濟人,平安的地方也應該動員起來,就地在美國也要開始去做為紐約,呼籲人人付出一分愛心,積少成多希望能為紐約的災民,盡一分的力量。人人伸出援手,發心立願,力量就是這樣集合起來,但願大紐約人人這一分力量付出,能早日恢復紐約的生機,復甦起來。」
上人的擔憂,正是全美國的師兄師姊該動員的時候,大家一起來思考,我們應該如何來帶動「一人一菩薩」、「一日一菩薩」,人人接引一位菩薩,日日度一位菩薩,積極的人間菩薩招生起來,不是用說的,真正的做出來,實實在在的讓上人不用〈莫〉憂慮。
摘自「人間菩提」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一念無明生三細〈貪瞋痴〉,境界為緣長六粗〈眼耳鼻舌身意〉」《楞嚴經》云:「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是富樓那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明從哪裡來的、無明為何來的、為何會有無明?
佛法非對立法,遠離相對待,方得契入涅槃之道。知見當下就是本性之體用,若另外再立個知,就是捨離本性,另尋他法來安本性,本性本一非二,是二非本性,是二即落入對立法,即有生死,是故,名為「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本性本體已無相、無住、無念、無見、畢竟空故;若知見有見,即有相、有住、有念、不能與法性相應,又落入無明深淵;佛之知見已解脫,徹悟諸法本性空義,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是故名為「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我們張開¬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一念,叫做「正念」,也稱為「佛知佛見」。這一念是本性,這一念是真心,這一念是性德¬,是涅槃的真因,是「見性見」。此時,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分別,沒有起¬執著,像鏡子一樣,山來照山,水來照水,物過鏡空,這是「見¬性見」。
諸佛菩薩的本事,與我們凡夫不一樣,他永遠保持「見性見」¬、「聞性聞」,所以叫做「明心見性」。他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本性,見性見色,那個色,就不叫「塵¬」,叫色「性」;聞性聞聲,聲不是「塵」,是聲「性」。
因為凡夫見色聞聲,起心動念,起了一個念頭:「我看見了」,壞了,這叫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若還不停止,接著下去,起妄想、顛倒、分別、執著¬,起人我是非、貪瞋痴慢疑,愈來愈多,就迷了,就錯了。
現在,我們知道了,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叫做「現量境界」,這個是「佛知佛見」。從第二念開始,就是「比量境界」,念念都是妄想、顛倒、分別、執著,我們才會深陷迷惘之中,起惑造業,生死輪迴,而不能自拔。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在說明,從第二念開始,念念都是虛妄不實的。那我們該如何離妄歸真呢?《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見,令心所向皆無礙。」
佛法在在告訴我們,要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就是要與法性相應,也就是「遠離妄想及諸見」,令心所向皆無礙。過去禪宗四祖道信禪師特別指出:「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偏知。」
因此,我們只要不起心動念,隨心自在,既然無妄,何須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真心〉,無有變異。六祖慧能大師也同樣這麼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本來清淨,起心動念,才有妄情。
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那麼時,那就是本來的面目〈本性〉。」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那麼時,就是「正念」,就是「佛心」,也就是「真如本性」所現的「現量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清清淨淨的。
上人對慈濟人的教育,從來不去談艱澀、既深又難懂的佛法。上人是覺得說,解釋經典,如果談那麼深、談那麼遠,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拿到現實生活上用,我們一直去講它,到底是所為何來?
所以,當上人開示佛法的時候,是不希望離開現實的生活,最好能用現代的語文講出來,而且要解釋得簡單明瞭,深入淺出,使人很容易明白義理,就是希望大家趕快「去做」,希望大家能夠馬上受用,而且馬上付出行動。
佛法常說「一切唯心造」,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所以,上人常常要慈濟人「時時要多用心」、「時時照顧好這一念心」、「做,就對了。」都是因為從第二念起,起妄想、分別、執著¬,起人我是非、貪瞋痴慢,起惑造業,生死輪迴。
佛法說要去除「貪瞋痴慢疑」,就要勤修「戒定慧」。所以,上人除了要慈濟人嚴守「慈濟十戒」之外,又加了一劑藥方 ─ ─ 「四神湯」來調心:「知足」不起貪心,「感恩」不起瞋心,「善解」不起痴心,「包容」不起慢心、疑心。
我們還是凡夫,張開¬眼睛接觸境界,一定會起第二念,那要怎麼辦呢?上人說:「有兩個『較』不能信,一個是『計較』,一個是『比較』」。因此,「對人不要計較,對事不要比較善惡與好壞。」因為「計較」與「比較」都是「無明」,所以做,就對了。
諸佛菩薩都可以「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上人說:「是非當教育,讚美作警惕。」,接著用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與不善」看得清清楚楚,稱為「善分別諸法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第一義」。
上人也常常開示「分別智」與「平等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什麼是「分別智」呢?能夠清楚的辨別是非善惡;明明白白的了知對錯美醜,就是分別智。什麼是「平等慧」呢?能夠視萬物渾然一體,待眾生一律平等,就是平等慧。有平等慧為基礎的分別智,才是真正洞燭萬事萬物的大智。
用最簡單的語言說,平等慧就是一種無私無我的大愛,一種尊重生命,敬重人性尊嚴的人道哲學。以這種人道哲學為出發點的分別智,才是不偏不倚,真如不虛的真智。
佛法興顯弘大乘,菩薩廣行無量義
本來,在佛陀住世的時代,並沒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別,佛法是「一佛乘」在《法華經》中說明得非常清楚。之所以說大乘和小乘,就像我們辦教育一樣,設有幼教、小學、中學、大學、以至研究所博士班不同的課程。既有不同的課程,自然得到不同的學歷。
佛法也是如此,佛陀對根器淺薄的人,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重的人,便說「四聖諦、八正道」等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大根大器而有悲願的人,便說「六度」、「四攝」等普度眾生的方法,便是菩薩大乘。
從凡夫一直到成佛,要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這條道路就是菩薩道,菩薩道的終點就是成佛。證嚴上人創立慈濟世界,訓練「人間菩薩」就是依據此項不變的法則。上人所教導的菩薩法,「持五戒,修十善,四聖諦、八正道,六度、四攝」都是慈濟人的必修課程。
印順導師曾說:「淨心第一,利他為上」。「淨心第一」就是指「靜思法脈勤行道」,淨化己心;「利他為上」就是指「慈濟宗門人間路」,淨化人心,人間菩薩招生。導師早在《佛法概論》中指出:「菩薩行的真精神是「利他」的,要從自他和樂的悲行中去淨化自心的,這不能專於說教一途,應參與社會一切正常生活,廣做利益有情的事業。」
菩薩思想是佛陀教育中之一大特色。上人曾說:「自從離開家庭來到東部,在那個小木屋裡面只是一心一志想要探討佛法,想要知道菩薩道到底它的中心在哪裡?法髓到底在哪裡?後來探究原來法的脈髓是在《法華經》裡面,《法華經》裡面哪一部份可以提出精髓呢?」
「法華有三部經《無量義經》、《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其中一部是《無量義經》就是《法華經》的開經,佛陀在講《法華經》之前入無量義定,入無量義定的時候他形成了真正人間的菩薩,面對人間要怎麼樣來教化,讓人人在人間可以從生活中進入法門,將這個法落實在人間,這就是《無量義經》。」
「當然在《法華經》裡面它的意義很廣很大,從解釋佛、菩薩的境界以及十方三世諸佛的境界,一直說到六道三途還教導我們六度萬行。佛陀開啟了六度,六度就是如何度化眾生的六種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這六度還要開啟萬行,因為要用很多很多方便法門來應眾生的根機。」
「其實這個六度萬行是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裡面,而這四心、六度的道理又都在《無量義經》裡面。佛陀設教他用博大精深的法一直到人間的法,也就是菩薩要人間化,佛法要生活化。」
「簡單講人與人之間,修行歸修行、信仰歸信仰,最基本的煩惱還是要消除,可是習氣難除啊!既然習氣難除,犯錯的機會就難免了,因此又有一部《觀普賢經》,《觀普賢經》就是教我們懺悔的方法。所以法華有這三部經,一部是開經,一部是《法華經》,後面一部叫結經,就是要讓大家把心洗淨。」
「其實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洗呢?煩惱每天都在結應該每天洗,上面講的雖然是三部經,用起來卻要同時行動,《無量義經》包含了四心、六度還有萬行,當然四諦法也是很重要,三十七助道品也在裡面。」
「所以說《無量義經》是教菩薩法,大家假如能好好地用心入無量法門,自然每一個時候都在發菩提心,每一個時候佛法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佛法既然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一個時候都在懺悔,所以稱為『法譬如水』」。
「只要你心中有法水,骯髒的東西一進來就馬上洗除,我們雖然是凡夫但是有這個好因緣接觸佛法,不只是接觸到佛法還啟發了這念道心,我們不只是啟發了道心,我們還實行在菩薩道上,實在是不容易,這表示我們過去生真的很有緣。」
「佛法興顯弘大乘,不令邪法惑眾生;菩提道心能相續,菩薩廣行無量義」,慈濟法門修行的方法,指的就是上面這句話。其實,無論您是「快樂的志工」也好,或者是「做幹部的人」也罷,只要是用上人的法,都是修大乘法,行大乘行 ── 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做幹部的人,是修慈濟的大乘法,做快樂的志工是修慈濟的小乘道。」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2012年10月22日在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的「合和互協皆平等•立體琉璃同心圓」講座中如是說。思賢師兄應該是志在鼓勵大家勇於承擔幹部而這麼說的吧,我想他應該知道慈濟只有大乘法,沒有小乘道。
上人曾經叮嚀大家說:「入我門、行我道,不用我法,必生煩惱、必有障礙。」也就是說,雖然您是「快樂的志工」,只要您用上人的法,即使您是在做環保志工、做醫院志工、做社區志工……,您還是在行菩薩道。否則,就算您承擔了高級幹部,看起來,洋洋得意,高人一等;實際上,必生煩惱、必有障礙〈因緣果報〉,恐怕連「小乘道」都不如。
《三十七助道品》導讀分享
法王噶瑪巴開示:「我們認為實有的外境,其實是各自善惡習氣的展現,而錯誤地執著外境實存,正是我們於輪迴中流轉的成因。」凡夫因無明而造業,因造業而有果報,佛教稱為〝因緣果報〞,生死輪迴因此開始流轉不息。
一、「三十七助道品」之出處
「三十七助道品」又稱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諦」、「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要行」、「三十七修道法」.......詳分則為三十七項修道要目,是佛法基礎名相與助道之精要。
「三十七助道品」非佛直接宣說,而是後人彙集而成,其原典則出於「大毘婆娑論」、「俱舍論」、「雜阿毘曇心論」、「大智度論」等諸大論中,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鞏固道心,出離六道生死輪迴,是小乘、大乘共學之法門。
二、修行除「四無量心」與「六波羅蜜」正行之外,為什麼還要修「三十七助道品」呢?它與我們慈濟有什麼關係?
近代有名的高僧,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意思就是說「佛陀那麼偉大,也是從人格圓滿而成就的」,因此而提倡「人生佛教」。其目的就是要將中國的佛教平民化,轉為入世的佛法,讓人人都能學佛。
印順導師是追隨太虛大師的弟子,他說《阿含經》裏有一句話:「諸佛皆出於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意思就是說「只有人間佛,沒有天上佛」,因為天上不適合修行,只有人間苦樂參半,是修行的道場,佛都是在人間成就的。因此,印順導師倡導「人間佛教」。
證嚴上人是導師的入門弟子,遵奉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囑咐,因而提倡「人格成,佛格即成。」也就是慈濟推展「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理念的思想源頭。「三十七助道品」就是人格教育,「八正道」就是生活教育。
其實,我們都知道,慈濟法門是要走入人群,當入群處眾的時候,人人像是一面鏡子,最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知道過失才能去修正,這個時候要用什麼方法去修正呢? 「三十七助道品」就是「修心」的三十七種方法。
三、如何將「三十七道品」應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呢?
「三十七助道品」的內容是什麼?要如何記住?我們向諸佛菩薩求救,好嘛!電話號碼:1-800免付費 -444-5578 = 《三十七助道品》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 《三十七助道品》
(一)、首先我們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生活的方向才不會錯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在「三十七助道品」中,「四念處」就是告訴我們「生與死」的道理。因為,我們由「四念處」瞭解到這個世間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從這一趟人生到下一趟人生都是這樣,不會改變。「有生,就有死」雖然是空、是無常,但是〝因緣果報〞是有的。
上人曾說:「生命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如果大家不相信的話,生病的時候,叫它不要生病;要死的時候,叫它不要死,看它會不會聽你的。
我們從前世到今生,什麼都沒帶,唯有帶來了業。「業」,在佛教稱為「業種」,牽引我們在六道中來去。
因此,上人時常叮嚀我們:「來人間一趟不容易,應該好好的把握生命的使用權,人生最有價值、最快樂的事就是『無所求的付出』也就是『為眾生拔苦予樂』」。「生命的價值不在長短,而在深度與寬度」,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是非常重要的。
談過了如何「生」,現在我們再來談如何「死」。因為,人生最苦莫過於面臨「死亡」,因為當人要往生的時候,對身體、對眷屬最為不捨。因此,在平時我們就要練習及體認「四念處」-「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
了悟身體終歸有一天會敗壞的,我們要存著「快去快回,換一個好身體再來」的觀念。生時,做該做的事,做就對了,了無牽掛。死時,自然法則,誰人無死,該輪到我,我就心平氣和的去。
我記得慈濟有一位老菩薩,當她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時候,就對上人說:「請師父放心!我做不成老菩薩,我要趕快回來做小菩薩。」。如果真能看淡「生、死」,那是多麼的輕安自在。
(二)、要深信因果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廣欽老和尚曾說:「無來無去無代誌,來來去去攏代誌」意思就是說,「沒來沒去沒有煩惱,來來去去都是煩惱」,這也就說明了「業果」的可怕。
因為「業」是從身、口、意三方面所造,造了業就有果報,「業種」會牽引我們在六道中來去,所以煩惱越累積越多。「四正勤」與「八正道」就是在教導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
在慈濟世界裡,上人不但嚴於律己,也非常重視慈濟人的「轉惡為善」。首先要我們嚴守「慈濟十戒」,然後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在生活及工作中,要我們「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腳走好路」。
(三)、要發「觀音菩薩」的大悲,立「地藏菩薩」的大願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修行離不開「悲、智、願、行」四項,有道是「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福慧、悲智要平行,有願要去實行,否則就成了「空願」,無法產生力量。上人說:「有願就有力!」指的就是悲智願行,有願要用悲智去實行。
「四如意足」就是要我們發「心」立「願」,凡夫因「欲望」而造業,被「業」牽引在六道中來去。菩薩心如清涼月,一念不忍眾生苦,倒駕慈航,來回娑婆,菩薩是「乘願再來」。
因此,上人要我們發觀音菩薩「聞聲救苦,及時解難」的大悲,立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緣苦眾生,娑婆世界一日沒有淨化,慈濟人的腳步一日不能停歇,我們要為「預約人間淨土」而努力。
(四)、信心、毅力、勇氣
「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根、五力」的意思,就像樹一樣,「根」是大樹的根本,一棵樹苗能生長茁壯成枝葉茂盛的大樹,必須靠根部的作用,根若健康強韌,就會產生「力量」,則可以吸收水份、養料,長成枝葉茂盛的大樹,牢牢地固定於地上,不怕風吹雨打。
枝葉茂盛的大樹,樹幹樹枝樹葉幅蓋的面積有多大,它的根部幅蓋的面積就有多大。修行也是一樣,上人告訴我們:「修行要有信心、有毅力、有堅強的勇氣。」,當一位人間菩薩,應有「獅子的勇猛、駱駝的耐力、常保赤子之心」,才能生生世世在菩薩道上。
(五)、要時時保持「覺醒」之心
「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捨覺支、定覺支、念覺支。
我們對佛法的體會和實行如何?因為通通不知道,所以叫做不覺,沒有覺醒。沒有隨時覺醒的心,就是糊塗,就是迷。佛是覺悟的,我們若是沒有時時覺醒、覺悟,就是沒有在學佛。
凡夫與聖賢中間就是少了一個「覺」,菩薩稱為「覺有情」,佛陀稱為「大覺者」。 修行時時要保持「覺 」,不要「迷」,「覺醒」是修行非常重要的課題,唯有覺醒才能時時保持慧命增長。
修行不是去看別人的不對,而是隨時「觀照」自己的心,這就叫做「修心」。當我們覺查到自己不好的習氣時,那就是「覺」,有覺才有改善的機會。「七覺支」就是要我們時時保持覺醒之心,也就是上人說的:「時時要多用心!」。
廣欽老和尚說:「修行不是在說有理或者是無理,而是看你能夠忍還是不能夠忍」。
換句話說,忍也是一種「觀照」,看到別人做得不對,讓自己警惕就好,如果影響到自己跟著退轉,無益於自己的修行。我們要靠「觀照」來覺醒,那些會困擾我們的事事物物無法解決時,暫時放下它,然後使心平靜。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當我們遇到人我是非的時候,我們「觀照」到那只是一種(我的)感受,其實是各自善惡習氣的展現,隨時會隨著時間過去而留不住的,我們不應該執著它,讓它過去,不要在心中留下罣礙。
修行就是要讓心中的一切放下,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妄想,「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當我們認清楚這點,就可以常保一顆清淨的心,這個過程就叫做「修心」,我們要好好應用這三十七種修心的方法。
武則天 與《開經偈》
去年八月慈濟在全臺二十六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從一開始的暮鼓晨鐘後接著就是《開經偈》,一如《開經偈》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真正的善法,不只是讀書、演繹而已, 證嚴上人不斷提醒大家,佛法殊勝,但也要運用於生活中才能稱得上是妙法。
《開經偈》是唐代武則天所寫的,佛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傳法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托砵外出化齋,一群小孩在路上玩堆沙子,其中一位嬌滴滴的女孩子,遠遠看見佛陀帶領弟子們而來,就半戲半真的用雙手從地上捧一捧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佛陀的飯砵內一放,佛陀客氣地接受了她的沙土。
大弟子舍利弗看不過去,心想這女孩豈有此理,怎麼可以用沙土戲弄我師尊,在路上實在忍不住,就問道:「師尊,剛才那女孩子,把沙土放您飯砵裡,怎麼能讓她這麼胡鬧?」
佛陀微笑:「你們不知,此女千百年後,因緣成熟,要在東震旦國為王。這時我如不接受她的沙,她將會試圖去破壞佛法。我接受了她的沙子,這樣讓她結下此善因緣,她將來做王時將會弘揚佛法。」
佛陀所說的「東震旦國」就是中國,此嬌滴滴的女孩子,就是後來中國唐朝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她一出世就有帝王的龍鳳之姿,武則天做皇后之前,曾經作了四、五年女尼。
她不但虔信佛法,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讚嘆佛法的四句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受持就是信受奉行,那就趕快去身體力行嘛!為什麼還要加上「願解如來真實義」呢?那是因為「無上甚深微妙法」,既然佛法無上甚深且微妙,若要澈悟如來所說的真實義理,談何容易。是故,武則天有感而發:「願解如來真實義」,什麼是真正佛陀的本懷呢?
據《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載,呂不韋為秦國丞相時,門下食客達三千,
他命門客把所知所聞行諸文字,集體編纂一部《呂氏春秋》。此書內容涉及歷史、地理、傳記等,可說涵蓋了天地萬物及古今之事。
書成之後,呂不韋相當得意,把它公布在咸陽城門口,請大家提供意見與批評,並聲稱若有人能更動其中的一個字,即賞賜千金。但因為呂不韋當時可說是位高權重,沒人願意得罪他,所以始終沒有任何人出面批評。
這次懸賞的舉動,使呂不韋及《呂氏春秋》名揚天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字千金」,用來比喻文辭精當,結構嚴謹,或用來形容價值極高的作品。「一字千金」也有用其字面意思,用來指書法寫得極佳,一字價值千金。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此四句偈是誦經前繼《爐香讚》及三稱佛號後所誦的一首偈,稱為《開經偈》。其文筆暢順精簡,且意義深奧,一千多年來雖有後人欲將它修改,但亦無法取代之,也可算是「一字千金」。
洛陽的龍門石窟,也是武則天當政時擴大開鑿的,其中毗盧遮那佛等諸佛造像端嚴溫雅,衣褶簡潔生動;其菩薩造像華麗細致,頗有不可逼視的天人氣度。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形,身邊的朋友本來是學淨土的,還不到一年,一見面,哎,他不念佛了。那我說你在幹嘛?還信佛嗎?他說信啊。然後就問他那你為什麼最近不念佛了,他說我現在改信那個密宗了。
哦,轉學了!我們講是轉學了,轉到別的學校念去了。還有的朋友,好久不見,一見面,也不念佛,什麼都不念,密宗呢?他也沒有密,那你幹什麼呢?他說我休學了。休學一下,停一下,還有的甚至是退學了,不要了。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面這《開經偈》是唐代武則天所寫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是在讚嘆佛法的既深奧且微妙,「我今見聞得受持」我願意虔誠的信受奉行,但是要如何做呢?「無上甚深微妙法」因為佛法無上甚深且微妙,若要澈悟如來所說的真實義理,談何容易。是故,武則天有感而發:「願解如來真實義」,什麼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懷呢?
佛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中,講了很多經,法華、華嚴啊,般若、涅槃啊……,佛到底要我們做到哪一個啊?或者通通要做到嗎?通通要做到太難了吧,時間不夠哎!我們還要賺錢、還要工作、還要養家、還要享受,還要看電視、還要賭博、還要打麻將哎!
所以,有一個朋友很有趣,他說,你們怎麼不像基督教徒一樣,他們只有一部〝聖經〞,容易多了。你們又是淨土宗、華嚴宗、天臺宗、禪宗、密宗……,呵!那個《大藏經》一看,嚇壞了,那麼多!你們太不慈悲了,為什麼不把它簡潔成一本小小的,讓我們一翻就可以讀完,一個小時不到就讀完了。
將佛經歸類,從小乘、方等、大乘、最上乘,佛確實說了那麼多的法,然後佛又說,〝我沒有說法,如果你說佛有說法,那是謗佛〞,有些時候,佛還會說,〝不可說〞、〝無一法可說〞。為什麼會這樣?不要去問佛,要去問眾生,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拿去問佛,佛很慈悲就教你八萬四千種方法去對治煩惱。
然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煩惱,凡夫有凡夫的問題,小乘聖者有他們的問題,大乘菩薩也有菩薩的問題,如果沒有問題,那就成佛了。所以,你問東,佛就回答東,你問西,佛就回答西,佛又怕你,問東執著東,問西執著西,怎麼辦呢?尤其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自私自利,剛強難調難伏,其實佛為了眾生來回娑婆真的非常辛苦。
真正有佛法嗎?佛說:「我沒有說法,如果你說佛有說法,那是謗佛。」其實,佛法即是世間法,六祖慧能大師說:「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意思是說,如果你被紅塵所困,就要在紅塵中解脫。譬如:你吸毒,佛說吸毒不好,那怎麼辦?不要吸就好了!不行,我上癮了!那就去「勒戒所」啊!結果,你毒戒掉了。這樣佛有說法嗎?佛只是為你「去執解縛」而已。若是你不肯去〈退學了〉,繼續吸毒,佛也「莫法度」。
有時候,「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你的問題是文字語言無法形容的,即使講了你也聽不懂,不可思不可議者,只有你自己,也同樣「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做一次,然後彼此會心一笑,點點頭,原來如此;有時候,眾生就像天生的瞎子,從來沒有看見過月亮〈佛性〉,佛要如何告訴他,月亮是什麼?說什麼都不像,所以〝不可說〞、〝無一法可說〞。
所以,佛到底要我們知道些什麼?佛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如何弄清楚呢?其實最簡單、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要知道馬有幾顆牙,把馬的嘴巴打開,數數看了」。也就是說,佛他本人當初是如何成佛的?他本人是如何用功,最後到了什麼境界,我們要去查查,看看他的經歷。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佛本來是古印度國的皇太子,要什麼,有什麼,學什麼,會什麼,這些都是世間非常珍貴的,但是這些卻無法幫助他成佛;真正能幫助他成佛的,是人生許多現實的境界。
我們不想生病,生病了,我們希望長生不老,照樣老,我們不願意死,大家都要死,我們不願意倒楣,會倒楣,我們不願意虧本,一下子虧本了。喜歡的偏偏不能聚在一起,討厭的偏偏如影隨形,想求的很多,得到的很少,誰都無法掌控,佛也沒有辦法,那是業力、因緣果報,你一定要這樣的接受。
不知道的,還以為信了佛,就可以把自己該受的業果轉掉,佛沒有這樣講。佛沒有說,信我的話,你永遠不會虧本、永遠不會給人炒魷魚、永遠不會病、永遠不會死,你可以得永生,他才沒有這樣講。反過來,佛說,這條路是我走過的,我只能指點你一條明路,不過一切都得靠你自己走,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其實蠻公平的。
所以,我們要弄清楚他老人家真的要我們懂得他的話,知道他的用意在哪裡。話裡頭有言外之意吧,話裡頭的真正的意思,這個在佛法叫做〝玄旨〞。也就是說,人生的種種變化「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們只會照這麼念,因為不明白佛、佛經的真正的意思。簡單說,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靜思語〉,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也就是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如戲,上得台來,由不得你不唱,由不得你不演,豈知夫妻是冤家,兒女是債主〈討債還債〉,酒色財氣,四大苦海,貪嗔癡愛,無限深坑。「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此處〝大難〞是指〝大限〞,試看三寸氣斷,妻子何能同行?子女何能替死?名利富貴何能抵住閻羅王?
不但恩愛、名利,一切都是虛空夢境,連自己的人身都靠不住,諸如等等,又有誰能深俱智慧而確切去深思過錯呢?又有幾人能真正的去澈悟了呢?因此,在凡塵中,聰明伶俐,處處分別計較,這不算是有智慧。如能知發心修行,求離苦得樂之道,才是真智慧。世上男女,信得因果,能知行善去惡,前世不修,而修來世者,這算是好人,好人只能求得來世亦為「人身」而已。
若有大善舉,亦由貧賤轉為富貴而已,再上昇,由富貴再轉為天道而已,這都不是長遠之計,這也只是人天福報,福盡了,又隨己業因轉輪,或因墮落而沉入黑濁之道,豈能世世為人乎?縱使世世為人,這中間難免有一念之差,一時之迷,生而又死,死而又生,有朝一日壞了道,前功盡棄。所以,最究竟的,還是只有成佛一途。
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既然無常,那所有的苦,是從哪裡來?因為我們以為有「我」,我即是生死所拘者,不得不受生死之害。其害何在?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剛剛有人罵我一句話,我覺得很難聽的,很難受,但很多人在,也不好意思生氣。因為你自己認為你在學佛嘛,要忍辱波羅密,嗨,忍下來。但是,坐在這裡偶爾會想起,那個傢伙,怎麼當著那麼多人,漏我的氣,越想越氣,越想氣越大,越大越生氣……為什麼會生氣?
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想起,會生氣嗎?生不起來呀。其實你在生氣的時候,大概每一位都是這樣,都是事情已經過去了,了無痕跡,可是你的腦筋有記到。腦筋去記起來,記起來的那件事,讓我不高興的那件事,是你想出來的。
高興也是一樣,聽到人家對你說好聽的話,或者想起某些愉快的事情,你自己的心在那裡暗暗雀喜,等於說你在高興你自己。我們日常生活也是如此過〈自己在玩弄自己〉,有一個「你」在生氣或高興、在天堂或地獄、在喜怒哀樂......。其實,都是憑你的大腦去想像出來的。
這是什麼道理,我們不知道,佛知道。佛在講佛法時,一直都是在講這個。他一直講,到底真正的你是什麼東西。他說,是「什麼」?他沒有說,是「誰」?這個就是佛要我們知道什麼,佛要我們懂得他講的什麼話。所以,難就難在這裡,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因為我們以為有我,我即是生死所拘者,不得不受生死之害,但是真正有〝我〞嗎?沒有。我沒有,生滅就沒有,輕安自在,生死自如,故說:「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一切唯心造。」
「我」的概念是全憑大腦想像出來的,什麼是我?「我」包括「身」〈色:地、水、火、風〉及〈眼、耳、鼻、舌、身、意〉與「心」〈受、想、行、識〉組合而成,每天結合在一起,隨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境界在運作,從來沒有一刻中斷過,是一種「心、意、識」的作用。
總之,由於「心、意、識」的誤導,養成「無明」習氣,讓我們對「身心」產生強烈的執著,根深柢固。因此,我們要去除「無明」,就要先破除「身心」的執著,「身心」的執著去除了,就稱為「身心脫落」或者《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皆空」,度一切苦厄,不再受生死之害。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就是說,如果用「六根對六塵」心、意、識,要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平常都是在用心、意、識。所以,正確的方法─ ─ 要「在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之外」,為什麼說在這六項列舉「之外」,也就是「心意識」之外,列舉「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只是讓大家更清楚。
雖然上述解說,大家都了解,但問題還在,那「在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之外」要如何實證呢?
那我們就必須反過來再講釋迦牟尼佛。他看到大家可憐,所以他發心說,哎呀,一定要想出解決這個痛苦、苦惱的方法。所以,他離開皇宮。不要了,我不要繼承皇位,也不要皇宮裡享受,我出來。
跟誰學?跟那些印度修行者學。學多久?六年,真正的煩惱還是沒有辦法解決,他說這個不對。為什麼不對?因為,出定之後,還在「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之內。換句話說,仍然在三界之內,生滅還在,煩惱就還在。
最後,他決定說,好啦,現在沒有一個老師能夠教我,沒有一個老師能夠解決我的問題,我自己來。他就開始自己在菩提樹下一坐,他說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我不起坐,死掉算了。
他這麼發心,菩提樹下一坐,啊,十二月八號,天一亮,每天都看星啊,不是說那個星特別有什麼靈異,不是。每天看的星嘛,那前幾天看的、一直看的星為什麼不給他啟悟呢?緣還沒有到,時節因緣。
十二月八號,剛好那天早上他一抬頭、一看到,噢!他說,啊!眾生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還有一句,更要緊,他說什麼呢?釋迦牟尼佛的第二句話,他說我啊,我跟有生命的、沒有生命的,就表示一切了,山河大地是沒有生命吧?對不對?草呢,植物有生命啊,動物當然有生命啊。阿修羅、魔鬼、地獄眾生都是有生命,嘿,奇怪,他怎麼講?〝我與大地有情同時成道〞!
他老人家不說,幾千年之後你們跟著我慢慢成佛吧!沒有。是同時,同時怎麼?成道。成道是成佛了。讀歷史,啊,過去幾百年怎麼樣,還不是現在你的腦子上想起過去才有嗎?所以〝同時成道〞的〝同時〞,這個意義已經脫開了普通一般凡夫的過去、現在、未來。
真正佛的境界是現在、過去、未來都是你這個身心上的現在的那個情況,一般人認為好像過去是過去,有一個真正的過去;現在是現在,現在這個時間是真正的現在;將來有個將來的時間還沒有來到,這樣的想法裡頭的〝同時〞,不是!釋迦牟尼佛沒有這麼妄想,沒有這麼顛倒。
佛講的成道,除非你跟佛一樣成佛了,否則〝成道〞兩個字對你是隔靴搔癢,隔鞋子搔那個癢啊,根本搔不到。實相就是超過語言、文字。在佛經裡怎麼講?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言語道斷就是你怎麼講、怎麼描寫它都不是那個嘛。因為這個東西不能用道理講,「明心見性」、「身心脫落」這都是文字,〝啊〞!了一聲之後,佛與佛之間,還要不要講?對眾生又如何講呢?
譬如:以手觸到電來說,孩子生下來從沒有觸到電,他不知道觸到電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不管人家怎麼講危險啊、很痛啊、會麻啊。〝麻、痛、危險、會燒焦、重了會死〞,這些他知道,但是呢,他從來就沒有觸到過,就永遠對電不瞭解,對不對?有一天他不小心觸到,〝啊〞!還要不要講?真正的佛的要旨,就是上面講的,知道什麼並不是用頭腦去知道。
如果只是讀經、只是拜一拜,沒有實證,是無法想像的,實際證到,我們叫「明心見性」,就是要這個樣子。過去的祖師,大開悟的,不是會念經、會解釋經典就算數,一定要跟佛一樣見到明星,那個事發生了才算,祖師是這樣的,這個叫做「嫡代相傳」。
一個印可說,啊,你有了,你有了釋迦牟尼佛見明星的這個事,發生在你身上。發生過,所以你知道你有發生。學生也在那個時候才知道老師有,學生還沒有發生以前,還沒有見性以前,他怎麼知道老師見性了?因為沒有這個經驗、沒有辦法對比呀。
在慈濟修行亦同,心寬念純,付出不所求,做就對了!上人說,每次談到《無量義經》,我就滿心歡喜!尤其經中有一段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十六個字,每天都在我腦海中浮現!慈濟四十餘年的路,就是依照這十六個字走過來。
凡夫就是「反反覆覆」—心中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被無明習氣遮蔽,以致隱晦不顯,難以在迷茫的世間掌握正確的方向。人生為什麼有煩惱呢?人生為什麼會有錯誤呢?就是因為欠缺「靜寂清澄」的心。心志動搖不定,就像是一湖濁水,如果再丟石頭下去,擾動了濁水,就會「一念差,萬念錯」了。
心靜下來,智慧才能顯現。所謂「大圓鏡智」,是指—顧好心念,運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在分秒中隨時丟掉煩惱,一點都不讓煩惱擾亂自己的心;如果能有這樣的功夫,心就如一面圓而清澈的鏡子,山來山照,水來水照,智慧心光,明明朗朗照耀人間。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就要把握此生度此身,好好地發大願、立大志。願大、志大,就是「志玄虛漠」—「玄」是玄遠微妙、廣無邊際的意思;也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將大愛奉獻給普天下的眾生—發大悲心、立大志願。
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凡夫心反反覆覆,「發心」很快,「變心」也很快—開始時很感動,生起一念喜捨心,過沒多久就後悔,覺得自己太衝動,愈想愈「捨不得」。所以,發願立志要有「真喜捨」的心,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都要經得起考驗,這個志願要能經歷「億百千劫」也不動搖。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是「意念」的境界;「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代表「毅力」。只要做到這十六個字,成佛就不難!
"閻羅王~~您抓錯人了吧!" 許玉鳳老師
當我讀完別人傳來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心裡好震撼,很想認識這位許玉鳳老師,我覺得她不但文筆細膩,而且佛學超群,更是語重心長。在這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應該多寫幾篇警世之作。
其實,在慈濟世界裡仍然是凡聖同居土,有聖人、有凡夫、也有不知自己在做什麼的人……,慈濟是一個修行團體,沒錯。但是,上人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自己。」上人只能教你如何修,無法幫你修,修行還是要靠自己。
進了慈濟宗門,一定要聽上人的開示,照上人的話去做,才叫做修行。你如果不修,進入慈濟做什麼?為什麼這篇文章叫做「閻羅王~~您抓錯人了吧!」,因為古德嘗說:「地獄門前,修行人多。」知法犯法,罪有應得。
這篇文章是本週二許玉鳳老師在讀書會中與大家分享的!!
若您已看過...請將它烙印在心田 時時警愓~!
若您沒看過...更要用心閱讀啊!
大懺悔入經藏滌心垢去習氣
閻羅王~~您抓錯人了吧?
有一個人自認入了好道場,跟了一個偉大的師父, 在道場裡修行菩薩道。在生時禮敬佛菩薩,常布施,參加賑災,義賣,聽偉大師父的法,皈依三寶,受持十戒,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這團體好, 在這團體做善事會有大福報,必定往生淨土。
這人也認為這一生就算沒成佛,也必是大菩薩,必往生淨土,絕對不會下地獄。所以,在生時堅信如此,一生蠻平順,也沒什麼煩惱,也沒有不順,事事心想事成,因此心裏更放心,有這麼好的福報,學佛真的很好,在這團體裡真好,在這團體也接引了不少人來一起做,更接了幾位貴客,各捐百萬元,真是幸福。
萬萬沒想到晚年時,自己生了痛苦不堪的大病,痛不欲生的,一切行動都要 他人幫忙,生活大小事都需家人打理,剛開始這人都信相偉大慈悲的佛菩薩,偉大慈悲的師父,全球的菩薩眾一定會祝福,病一定會好轉,會康復才對。
但是日子一天天過去,病沒有起色,有一天這人生起疑問,心想我這樣信佛,這樣做善事,尤其接引了一大堆人來,都是富中之富,捐百萬的啊,熱心做善事,這一輩子也這麼相信師父,日日做布施,日日聽師父的法,怎麼會這樣子呢?
不久這人往生,化生到閻羅殿裡,見到閻羅王,一時轉不過來,心中納悶,我應該到淨土才對,或者轉生人間才對,怎麼到閻羅殿了呢?
見到閻羅王,也不等閻羅王開口,便問:「我是學佛人,是某團體的菩薩,平時做菩薩事,日日都做善事,接引人做善事,我應該往生淨土才對,不然也該往生人間續行菩薩道才對,怎麼會到這裏來呢?是不是搞錯了呢?」
閻羅王也相當尊重修行人,世間修行有成的修行人,閻羅王都知道,平常帶到這裏的人,很少說自己是菩薩,所以今天有人一來便開口說自己是菩薩,為了慎重起見,閻羅王以宿命智再觀一次。
觀後,閻羅王氣定神閒的回答:「沒有抓錯人,業力不會搞錯的,你化生在這裡是正確的。」
這人不解的問:「我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日日布施,常接引人來做善事,也皈依三寶,我持的是十戒啊,比其他學佛人持多五戒的啊,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做善事好,持素好,怎麼會化生到這裡呢?」
閻羅王回說:「你雖然學佛,守持十戒,常布施,也的確接引了不少人做善事,但是心態上,一直在求名求利,所以功德很少,不只,在求名求利的過程裡,你也斷了不少人的善根,有很多人要行菩薩道,卻給你的話而令人離開菩薩道,這個斷人善根的惡業比殺生更重,你不知道嗎?你愛出風頭,在到處去說你接引的人捐了百萬元時,你的那顆心是在炫耀,在做善事時,你總愛搶功德,明明他人在做的事,你沒有問人一聲就私自搶了去做,令人生怨,這份怨氣也很強盛。」
那人問:「但我佈施很多啊!也接引了很多富人布施很多啊!」
閻羅王:「雖然你有布施,也的確接引富人做布施,但是沒有百萬的人,你看不起他們,沒照顧好他們,讓菩提種子枯萎。沒有做好菩薩該讓人平等布施的心,因為這不平等的心,善果在世時就報完了。」
那人再問:「但我皈依某某大師了啊!我在行菩薩道啊!」
閻羅王說:「從佛陀到各大師都說,師父領入門,修行在自己,師父只是指路人。你並沒有精進修行啊,誰叫你只照顧富貴人家的佈施而不理貧者的佈施呢?誰叫你愛去出風頭呢?出家人都叫菩薩們要招菩薩,你身為菩薩團體的一份子, 卻總是去斷人善根,阻人成為菩薩,單是這一條, 就要化生地獄了,你不知道嗎?大師要菩薩眾,共聚善願救眾生,你不喜歡誰就阻人行菩薩道,令人起怨,令人離開菩薩團體,這份業報令你化生地獄,斷一人菩薩道善根, 化生地獄受苦百年,你生前斷了多少人善根?還不識懺悔嗎?」
那人再問:「我吃素不殺生,能不能補一補那份業啊?」
閻羅王說:「雖然你吃素不殺生,但是因為你還未斷貪心,貪吃根未除,還常不明理而亂罵人,駡人燒了不少在虛空中的眾生,那份怨氣也很重,這些眾生都來向我投訴,請問這如何去補呢?你沒聽過瞋火一升, 火燒功德林嗎?你的師父更告誡弟子們要滅瞋念的,你有沒有修呢?你們這個團體裡很多人都會化生地獄,前排就有一位,這人竟公開的說不重視瞋心起,也是阻了很多人行菩薩道,亦是斷了很多人的善根,真是比俗人更差。你只會叫人懺悔,自己卻沒個反省的,自以為自己是大菩薩,單是這份慢心,你的地獄報完結後,也會轉生為貧窮下賤人五百世。」
那人繼續哀求:「我在某道場皈依的,能不能開點恩啊?」
閻羅王說:「雖然你日日在這個道場,但是你的身口意行為,並沒有改進多少,也不知道修行是什麼,那個道場其他修行者,大部分都有成就,有的開悟,有的證果,有的往生淨土,有的化生天人,有的隨願力而到六道渡化眾生,有的更是發大菩薩願,生生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修六波羅密或十波羅密,很受天地人敬重。但你卻不是,你護持這個道場,總是會得福報,就是你們生前生活平順,心想事成,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健康得健康,不過你在生前就用完了,所以晚年你生了大病,就是你自已該受的因果成熟所致,你化生地獄也是自招來的。」
那人說:「我在這個道場裡總是做了很多善事,也總是接引了很多人嘛,也布施了不少,也請人布施了不少,也宏法了不少,總是能補一補吧?」
閻羅王說:「看來你還未知錯在何處啊,還未生起懺悔心,還在這裡討價還價的,你以為去了街市買菜嗎?還在這裡斤斤計較的。這團體裡有一句名言:甘願做,歡喜受。若你生起一點懺悔心,也還是能善根增長,而你既不知懺侮,還在計較,實在就是愚不可及。今依各業力,唯心所造善惡因,招引善惡果,你以言語斷了一干人的善根,又以言語阻礙一干人成為菩薩,以是因緣,化生專取罪人舌的地獄一千五百劫,因眾生怨恨,劫後以此因緣轉生為畜生五百世,慢心起,以此因緣而往生人間成貧窮下賤人五百世,你所宏的法似是而非,五百世愚昧無知。所做善業亦隨惡業緣而現起。
本王勸你一句,要多懺悔,學佛人不能斷人善根,也不能阻人做菩薩,更不要在人前發火,舉頭三尺有神明,天人護法保護真正的學佛修行人,誰因私心而阻礙了菩薩的修行,惡報必如影隨形而現起。因着你做的善事,在惡業現前時,你仍會有緣遇佛,到時好好把握學佛因緣,好好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最要緊清淨自心,誠心懺悔往惜所造諸惡業,轉貪瞋痴慢疑為慈悲喜捨覺,做個真正的上求佛法, 下化眾生的菩薩。唯願緊記。去啦!」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