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發生世紀強震,二、三十萬人在不到一分鐘之內往生。那一刻,計較和比較完全失去了意義!
我剛加入慈濟時,聽到上人說:「有兩個教〈較〉不能信,一個是比較,一個是計較。」當時我不懂,據我所知道,人類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一直到死亡為止,每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不都是用「比較與計較」生活著?
後來我漸漸明白,上人這句話其實和歷代的祖師大德勸人要「看破放下」,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看破和放下正是學佛最困難的兩件事。
因緣生滅 宇宙真理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於娑婆世界,座下有十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本來是著名的外道學者,不但同師、同道,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每個人座下都擁有數百位的信眾(學生〉。很不幸地他們的師父往生了,兩人思考要再找一位新的師父。
有一天,舍利弗在途中遇見世尊弟子馬勝比丘,他見馬勝比丘威儀莊嚴,舉止安詳,心中頗為敬仰,便趨近問道:「請問令師是誰,他平常說些什麼教法呢?」
馬勝比丘回答說:「我師釋迦牟尼佛,他的智慧慈悲,無人可比。我受學日淺,尚領會不了我師的妙法。」
舍利弗要求說:「請慈悲方便,略說一點概要。」
馬勝比丘說偈道:「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正是宇宙的真理。舍利弗聽了趕快跑去和目犍連分享,他們一致認定釋迦牟尼佛就是他們未來的師父,便帶著所有信眾〈學生〉一同前往皈依世尊。
緣起性空 皆唯心造
「諸法因緣生」說的是緣起,即條件具備;「諸法因緣滅」說的是性空,即條件不具備了,什麼也就沒了。而所謂「條件」就是「緣」。也就是說,宇宙間每一事物的生滅,必須具備某些條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須與其他事物有著互相之間的關係,每個時代的文化、習俗、潮流、趨勢、及生態環境的變遷,亦同樣是「緣起性空」的道理。
猶如,生理有「生老病死」,人生無常;物理有「成住壞空」,國土危脆,這些現象都是「緣起性空」,也就是「無常、苦、空」。世間所謂的「好壞、貴賤、凡聖、生死」等等二元化的對立,都是因緣所幻化,也都是我們的心所現出來的,故稱「一切唯心造」。
「萬法唯心,三界〈欲、色、無色〉唯識」,基於這個道理,上人告訴我們說:「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如果是這樣,我們還有什麼好爭,還有什麼好搶?還有什麼好比較?還有什麼好計較?做該做的事,做就對了。
因果互生 輪迴不已
山河大地,以至於我們的生命,不都是「緣起性空」嗎?既然是人生無常,國土危脆,一切都是空,是虛幻不實的,我們是否什麼都不用做了呢?當然不是,因為「諸法皆空」,但「因緣不空」;雖然說因緣是幻化的,但還是會有果報,此即所謂「因緣果報」。
也許有人懷疑,因緣果報的現象看得到嗎?答案是肯定的。舉植物為例:「因」就是種子,種子放入土壤,它需要配合陽光、空氣、水份才能生長,這些是「緣」,因緣會合,種子長出幼苗,慢慢向上茁壯,開花結「果」,果熟蒂落,種子又落地,復成幼苗,如此因果以「互生」的作用,輪迴不已。
我們人也一樣,在八識田中,業識為種子,種子為因,遇緣〈境界〉起現行,生出許多順逆、好壞、苦樂、貴賤種種現象〈因為果〉,遇逆境〈果〉我們又不甘心接受,於是業上再造業〈果為因〉,然後又遇緣結果。
人類所造的業太多、時間太長,於是牽涉到前世、今生、來世,所以佛教稱為「三世因果」〈過去、現在、未來〉,構成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因果網,非常不容易讓人了解。所以,古大德才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上人也常提醒我們「要寫好來生的劇本」。
長養慈悲 考驗智慧
如何「寫好來生的劇本」?關鍵就在不比較、不計較、看破、放下!
能看得破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待人接物能常保持平常心」。看破之後,要能放下,做到「心無罣礙,輕安自在,隨遇而安」。否則,生死勘不破,就有恐怖;榮辱勘不破,就有得失;貴賤勘不破,就有分別;「佛」字勘不破,就有顛倒。
自己看破、心清淨了,還要去度在煩惱中的人。慈濟人行菩薩道,「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的精神就是慈悲。然而行菩薩道時,會面臨許多的境界,也就是「變數」,這時候就是在考驗我們的智慧,能否以「平常心」應對,能否「有法度」?否則度眾不成,反被眾生度。這也是為什麼上人最近一再叮嚀:「在苦難中長養慈悲,在變數中考驗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