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是一個大團體,每個人的觀念不盡相同,有人的地方一定有是非,因此做慈濟每天都會遇到許多人與事的問題。上人時常叮嚀:「人和、事和,理就和;人圓、事圓,理就圓,人與事能夠和睦圓滿,就能廣達道理。」俗話也說:「家和萬事興」。人和,力量就大,事情也變得容易,說出來的道理,大家也會認為是合情合理。反之,人不和,力量就分散,事情即使再簡單,也推不動,所講的道理再好,也只是理想中的理,不是真理。這也就是為什麼上人要我們以「和」來供養;人和,力量大,大家可以集中力量去救濟天下苦難。
但若要達到團體的共識,達到「人和、事和,理就和;人圓、事圓,理就圓」的圓融境界,每個人都必須經歷自我修行的過程。上人告訴我們,所謂「修行」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為。其實,這才是我們來做慈濟的真正目的,「做善事」只是我們的本分而已。來慈濟就是要來斷習氣、斷煩惱,守好十戒,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上人要我們不只是做事,更要「做中學,學中覺」。學什麼呢?學習放下執著,增長智慧。覺什麼呢?覺悟人生苦短,沒什麼好計較,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人與事能夠和睦圓滿,就能廣達道理──凡聖含生同一真性。如果大家能夠和睦相處,雖是凡夫與聖人又有何異。
事實上,一切的修行都是為了去除我們累世的積習,禪宗的「明心見性」也是同樣的道理。印度禪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將簡易禪法「二入四行」傳入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的創始者。「二入」(理入和行入) 和「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法行)的目的都是勸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愛憎情欲,嚴格按佛教教義苦下功夫。
印順導師在《中國禪宗史》裡有詳細說明:「理入是悟理,行入是修行;理入屬於理論,行入屬於實踐,入道,先要『見道』──悟入諦理,凡聖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佛法不只是悟了,悟是屬於見(理)的,還要本著悟入的見地,從實際生活中,實際事行上去融冶,銷除無始來的積習,這叫『修道』。」
文中也解釋,「報怨行」意指「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
「隨緣行」則是「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至於「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原作『及』 ),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於諸有息想無求。」
「法行」意為「法體無慳,於身命財(原誤作『則』)行檀捨施,心無吝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攝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利,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度既爾,餘度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
若仔細思量,上述「二入四行」的內容其實與上人平日的教導完全一致。上人一再要慈濟人透過大愛臺法音宣流的節目多多聞法,就是要我們「理入」。至於「行入」,慈濟法門原本就是「行」的法門,上人要慈濟人藉身體力行,親身去做,去推動、帶動、接引他人行菩薩道。而慈濟宗門的修行方法,就是「走入人群」;修行的工具,就是面對「苦難、困境」。因為在人群中,我們才有發揮良能去付出的機會,而面對「苦難、困境」,才能激發我們的慈悲心,去除自己的習氣。
但走入人群去付出,有時歡喜有時也不歡喜,「耐勞容易,耐怨難」;做慈濟做得那麼辛苦,腰酸背痛,還要被人管、被人怨、被惡人磨,回到家也沒人稱讚,是否還要繼續做下去?還能做到「行入」嗎?這就要看我們是否有真正「理入」了。
唯有「理入」才能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的執著;「放下心中的一切,就是明心見性。」上人不也常提醒要「付出無所求」、「前腳走,後腳放」,如此心無一物,靜寂清澄,就是修行最高的境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