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聽到上人針對「了生脫死」的開示時,我在佛學的知識上,產生了一種「頓悟」的經驗,讓我對於生死的信念,有了完全不同的視野與觀點。
生時安然,死時無懼
一九九七年,癌症末期的李鶴振師兄簽署了大體捐贈書,並面對著一群慈大醫學系的學生,哽咽地說:「你們將來會成為醫師,我要把我的身體交給你們,你們可以在我身上畫錯幾十刀,幾百刀,將來千萬不能在病人身上畫錯一刀。」
他這段話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也在我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人在那段時間的開示,談起李鶴振師兄,讚嘆他是一位「生命的勇者」,並說:「一般人執著於名相,以為『超脫六道輪迴』才是了生脫死。其實,生時安然,了無牽掛;死時無懼,解脫自在──即是了生脫死!」李鶴振師兄所示現的,正是「了生脫死」真實的境界。
了生脫死之後要去哪裡?
很多修行人,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了生脫死」,因為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才能活下去,這樣的世界實在是太苦了,如果還要六道輪迴、生死相續,那更是苦不堪言。
能解脫六道輪迴,就叫了生脫死。但如果你問:「了生脫死之後要去哪裡?」對方往往不知如何回答,或者有人會說:「了生脫死之後,我再回來度眾。」但是,如果在因地修行時,心裡就只顧到自己的了生脫死,你認為他還會再回來度眾嗎?
之前,我在研究經典的過程中也有這樣的執著,一直認為「了生脫死」就是要解脫六道輪迴,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我當時深信一切修行全是為了要「入定」;入定才是了生脫死唯一的通道,入定的結果就是要見性成佛嘛!一如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在生死之間來去
當我聽見上人對「了生脫死」的解釋之後,頓時恍然大悟──學佛的第一個念頭應該是拯救眾生,為眾生求安樂。上人不就常常對大家說:「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若沒有經過一條菩薩道,我們要到達佛的境界,還是遙遙相隔。」
生命的意義在利益眾生〈服務〉,生活的目的在付出大愛〈奉獻〉,這樣的生死來去才有意義。如果心裡明白,我本來就必須要再來自度度人,就不會把生死當做一種苦,心境很自然的由「隨業往生」轉為「乘願再來」,由「分段生死」轉為「變異生死」,在人間修行,在人間度眾,在人間成佛!
「菩薩」就是這樣來回娑婆,為了自度度人,不斷在生死之間來來去去。凡夫、二乘執著於生死,一個在生死輪迴,顛倒妄想;一個入有餘涅槃,毫無作用,皆非菩薩道行者所應取。
的確,如果生死都無法勘破,執著於了生脫死,執著於入定,這樣的執著,又豈能真正入到深定裡去呢?如果能入於深定、正定,自然也就沒有生死、生滅的分別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不能了生脫死,要利用生死
佛菩薩為什麼要乘願再來娑婆?因為有苦難的眾生!上人提醒我們,眾生有「有形」的苦難,也有「無形」的苦難,其實我們自己也是苦難眾生之一,我們想要行菩薩道,去解除這些眾生的苦難,是否要先解除自己的苦?
解救自己唯一的辦法,就是轉心境。上人說,修行就是轉心境,眾生的見解不同、習氣不同,面對這些人、處理這些事情,真的是很辛苦。但是明知它辛苦,這麼多見解和我們不同、習氣與我們不同的人來相處,這就叫做道場。如果轉一個心境,感恩有這麼多道場、境界現前,讓我們可以調伏心性。
上人殷殷叮嚀,學佛,就要先調伏自己,讓我們的意志堅定,讓我們的想法正確,才有辦法調伏他人。所以說,修行最快的捷徑就是菩薩道,我們要走入人群,要去拯救眾生,芸芸眾生都是我們的道場。
慈濟人發心立願,要在「娑婆世界」建設「人間淨土」,上人給我們很大的責任與使命,一輩子是完成不了,必須要生生世世來完成,發了這個心,立了這個願,我們不能了生脫死,我們要利用生死。因此,我們反而要與這個世界廣結善緣,才能繼續不斷的來來去去,如果是這樣,我們還需要「了生脫死」嗎?
在生死之間,做該做的事
上人教導慈濟人不要執著此生,要快去快回,乘願再來,繼續做淨化人心的工作;上人教導慈濟人不要執著三界,要發願生生世世行在菩薩道上;上人教導慈濟人不要執著一己的目的,要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立志發願學習大菩薩的典範;上人教導慈濟人要走入人群,擁抱苦難的蒼生,做到無私、無染、不執著、付出大愛四項原則。這樣的教法,使我想起,久遠以前,文殊師利菩薩教導西藏薩迦‧貢噶‧寧波喇嘛「遠離四種執著」,有許多相同之處:
「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人;
若執著三界,則無出離心;
執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
當執著生起,正見已喪失。」
上人的開示,真正為佛教脫去了神化的色彩,在人間打開了一條學菩薩而成佛的真實之路。依照上人的教法,讓我進一步了解到,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死之間,做該做的事,並在生死相續之間,自己做得了主,來去自如,了無牽掛,該去就去,而且去去就來,回來繼續做慈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